农发行阜新彰武县支行坚决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投放1.9亿元农村土地流转贷款,用于支持彰武县“旱改水”项目建设,助力柳河流域生态治理,带动地方农产品产业链有序发展。
生态修复,沙漠边关筑牢绿色屏障。据悉,该项目为“柳河流域治理”中彰武县段综合治理与土地整理的一期工程,建设规模约800公顷,规划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土地流转。项目建成后,将对彰武县内满堂红等3个乡镇所辖10个村的耕地地块进行改良,土地开发面积近5万亩。“以水涵沙”是彰武县“旱改水”工程的一大创造,引水进田后,留下泥沙,风沙地变成高产稳产田,将大幅减少排入辽河的泥沙。同时,形成大量湿地,涵养整个柳河沿岸生态。目前,通过引流柳河上游闹德海水库水源,1万余亩水田已灌溉形成。该项目已被列入国家可持续发展项目试点。
修渠引流,涓涓活水灌溉万亩田园。据数据显示,该项目的建成将帮助两千余户农民家中的荒田变良田。以满堂红镇蘑菇沟村为例,过去,彰武县柳河水域在经过这座村庄时,拐起了“直角弯”,河水流向由东西改为南北,村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生命活水”从村口绕过,一滴都流不进自家的田埂。此次项目建设中,蘑菇沟是“旱改水”项目的重要一环,通过机械施工挖渠引流,一条条整齐的引水沟槽为蘑菇沟的田地带来了新的生机。据蘑菇沟的村民介绍,全村“旱改水”田地改造已达到8000亩,多亏了彰武农发行贷款支持的“旱改水”项目,光秃秃的蘑菇沟才能变成绿油油的水稻田。
风吹麦浪,生态治理带动特色产业。项目实施后,柳河两岸的含水沙地成为了水稻种植的天然生态园,“沙地大米”产业基地在这里应运而生。水稻通过天然弱碱水灌溉,加上昼夜温差大的地理优势,产出的大米颗粒均匀、色泽光亮、绿色营养、口感极佳。风吹麦浪,大片大片的稻田连在一起,绵延起伏,柳河两岸的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稻花香。据彰武县水资源公司介绍,2021年以来,600余位村民在项目区务工,平均增收1.8万元。村民们一致认为,土地流转有收入,腾出身子打工还有收入,一块土地能赚两份钱。短短一年,“旱改水”项目,把“沙窝子”变成“风吹稻花香两岸”的鱼米之乡,不但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绿色屏障,同时奏响了防汛、治沙、富农的交响乐章。
靶向施策,真金白银助力项目建设。近年来,在省市行党委的决策部署下,彰武县支行积极向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倾斜政策支持。在了解到地方项目需求后,该行立即组建业务骨干团队,上门营销推介农发行最新信贷政策和产品。在彻底摸清项目建设方案与融资需求后,帮助地方政府梳理整合资源,充分利用“融智”“融资”模式,因企施策制定服务方案。支农的使命担当与专业的定制服务,快速促成了“旱改水”项目的落成落地,实现了特色“沙农业”产业链的形成,切实做到为优质企业建链、补链、延链。
下一步,该行将持续擦亮“绿色银行”与“农地银行”品牌,切实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职能作用,带动引导更多资金向“三农”倾斜,将政策性金融活水注入乡野田间,助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本文图片来源:农发行阜新彰武县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