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南八月,瓜果飘香,空气中弥漫着香甜的味道。
凌晨4点,天边刚刚放亮,黄大寨村种瓜大户刘翔禹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冷棚里,嫩绿的瓜苗沿着地面肆意蔓延,翠绿滚圆的西瓜布满了瓜棚。
刘翔禹和雇工三五分组,弓着背、猫着腰,脚步轻抬慢放,忙着采摘、分拣、装车,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丰收的喜悦洋溢脸庞。
黄大寨村位于辽东半岛西北部的盖州市,距离渤海海岸线驱车只需要10分钟。一进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瓜棚。
黄大寨村位于辽东半岛西北部的盖州市,距离渤海海岸线驱车只需要10分钟。受季节性海洋气候影响,这里气候宜人、光照充足,是清末“名闻八闽,声达三江”的东北“财货通衢”。
以前的黄大寨村即便土地肥沃,但因人多地少加之没有集体产业,贫困就像一道绳索缠在村民身上,无法自拔。
本报记者(左)在瓜棚中采访黄大寨村第一书记陈健,他正在做直播。中午时分,瓜棚里的温度接近50℃,人在里面就跟蒸了桑拿一样。
怎样才能在短期内带领全体村民实现脱贫?如何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致富的长效机制?1997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的刘胜法,上任伊始就给自己提出两个难题。
刘胜法在逐家逐户走访时发现,受历史因素影响,黄大寨村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而靠种地每亩收入的三四百元,致富根本没指望。村民“有病乱投医”,跟风放过牛、养过猪、种过花,但始终是小打小闹,没有形成规模产业。
彼时,如何带领村民摆脱贫困,就像巨石一般压在刘翔禹的心头。那时的他整天愁眉不展,在村边的稻田地里对着庄稼若有所思,手里攥着泥土嘴里直犯嘀咕,一待就是半天。
不能坐以待毙。刘胜法请来农科院的专家,经过走访调研和土壤检测发现,黄大寨村的土地特别适合西瓜生产。专家建议,在有限的土地上种植“两瓜一菜”,也就是早春种西瓜、越夏西瓜混搭种豇豆的种植模式,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让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向土地要收益。
“翻身”的方向找到了,可乡亲们却踟蹰不前了。一听说要推平田地盖瓜棚,村民纷纷摇头摆手。多年的贫困让乡亲再也输不起,面对听都没听过的新事物,老乡们根本不敢尝试。
刘胜法把想法跟村“两委”班子成员说明后,大家一致决定带头跟他干。“只有干出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才能打消乡亲们的疑虑。”脱贫不能等、不能拖了,刘胜法和村干部只能放手一搏。
刚下种的时候,村民像赶集似的围在瓜田“看热闹”,有村里老人直言:这里是清碱地,根本就不可能种出瓜来!
天随人愿。与刘胜法的预期一样:瓜苗长势喜人,没过几个月就开花结果,成熟后的西瓜更是外形美观、瓜瓤大红、沙甜多汁,农业专家一检测——中心糖度高达14%。
黄大寨村的土地特别适合西瓜生产,”营润小黄旗”西瓜具有外形美观、瓜瓤大红、沙甜多汁等特点,深受消费者欢迎。
刘胜法乐得当即拎出一把切瓜刀,随手扯过一张塑料布,切开一个个西瓜让围观的村民品尝。这一尝,让曾经观望甚至说闲话的村民信了,也服气了。
“当时周边没有种瓜的,所以我们村的西瓜一上市就被经销商抢购一空。”村民黄德兴回忆说,“卖完瓜一算账,每亩纯利润达到近5000元,相比种水稻和苞米的收益整整翻了十几倍。”
曾经摇头摆手的村民们,越来越多地参与进来。如今,在黄大寨村,九成以上村民种植反季大棚西瓜,去年仅西瓜产业就给全村带来7000万元的收入,瓜农的生活过得“甜蜜蜜”。
靠着12个大棚生产的“两瓜一菜”,刘翔禹推掉了住了十几年的小土房,砌起了新院墙、盖起了大洋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生活质量一点也不比城市差。
虽然黄大寨村的西瓜品质一流,但依然无法摆脱等待收购的被动局面,销量和价格受市场影响很大。此时,来自营口职业技术学院的陈建被选派到黄大寨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在日常工作中与刘胜法成为一对好搭档。
“陈健刚进村时白白胖胖的,连辣椒秧和地瓜秧都分不清楚。可如今,连我们这些老种植户都搞不懂的瓜田病虫害都要去请教他。”西瓜种植户于丽说。
中午时分,盖州的室外温度达35℃,冷棚里的温度更是迫近50℃,人进去待不到一分钟就浑身湿透,就跟蒸了桑拿一样。此时,陈健在大棚里左右穿行,一部手机、一个自拍杆是他的标配——通过手机直播,让网友们更直观地了解西瓜和香瓜的生长情况。
黄大寨村第一书记陈健(右)打算把“营润小黄旗“西瓜品牌推向全国。
陈建到瓜棚里做直播,不单单是为瓜农卖瓜助力,更重要的是推广“营润小黄旗”这个品牌。
在村里工作期间,陈健不但帮助农户分析市场行情,还通过到周边市、县考察,与村“两委”制定了黄大寨村西瓜种植发展战略和销售方案。
2019年,陈健为黄大寨村西瓜注册的“营润小黄旗”商标成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认定,这下更加坚定了村民下好现代农业这盘棋的决心和信心。
为提高“营润小黄旗”西瓜的知名度,陈健还建立微信公众账号,对小黄旗西瓜从育苗、发芽、伸蔓、开花、授粉、结果、摘瓜、销售等全程进行跟踪拍摄,编辑整理成图文信息并定期发布在公众号上;同时,建立农产品追溯机制,消费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获知西瓜种植生产过程等信息。
“我们村自己的地已经不够种了!”陈健一脸兴奋。种瓜种出了“甜秘密”。随着西瓜种植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黄大寨村在周边村庄流转土地1500亩,带动了临近乡村村民共同致富。目前,“营润小黄旗”西瓜不仅畅销省内外,还出口到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在有限的土地上种植“两瓜一菜”,种瓜大户刘翔禹依托自家12个瓜棚,种出来的西瓜和豇豆成为市场畅销品。
夕阳西下,暑热渐退,青蛙、蟋蟀的鸣叫声交织成一首田园交响曲。刘翔禹躺在场院的摇椅上,望着天空的一轮银月和满天星斗,满心欢喜地盘算着一天的收入。“村民家里有车、城里有房,农闲的时候还会到外地旅游,没想到咱农民也会过上让城里人羡慕的生活。”刘翔禹的目光充满自信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