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进移风易俗,中共盖州市委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密结合“营口有礼,从我做起”活动,多措并举,全面推进“营口有礼,移风易俗”行动,使红白喜事中存在的铺张浪费和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随礼风”问题得到进一步遏制,破除封建迷信,摒弃陈规陋习,逐步实现移风易俗长效化、婚丧事务规范化、民间习俗文明化,培育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移风易俗行动取得显著成效,文明新风日渐深入民心。
婚事新办,引领时尚新风
盖州市万福镇机关干部倪健龄和曲杏是一对90后的新婚夫妇,今年5月份举办婚礼时,恰逢全市正在全面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按照往常惯例,婚庆大摆宴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和程序,但他们严格遵守了移风易俗政策规定,一切从简,办了一场简约时尚的婚礼。
“我们两个人结婚花了不到2万块钱,没有举行那些华而不实的仪式,六台婚车、六桌饭菜,就简简单单的把两个人的终身大事搞定了。”倪健龄笑着对记者说。
眼下,婚礼钱逐年上涨,动辄几万元、十几万元已成常态,并成为困扰农村贫困家庭的突出问题,有些家庭因拿不出高额的婚礼钱,致使儿子迟迟结不了婚;有些家庭为给儿子凑钱结婚,既借又贷,债台高筑。为改变“天价婚礼”、攀比成风、铺张浪费等问题,盖州市推行婚事新办,提倡适度办婚礼、节俭过日子,摒弃搞攀比、讲排场的不良风气,抵制高额彩礼、大办宴席、豪华车队等不良现象,提倡采取集体婚礼、公益婚礼、旅游婚礼等新型婚礼模式,力求婚礼仪式简朴、氛围温馨。
“以前,农村办喜事非常讲究排场,结个婚,家家户户大操大办,吃流水席,一摆就是三四十桌,连吃两三天。”万福镇万福村的村干部说道,有的村民家庭虽不富裕,但为了情面,也不得不跟风大办、充大方,不仅造成很大浪费,对老百姓也是很重的负担。现在好了,不大操大办,不大摆宴席,一场喜事,半天就能完成,省钱又省力,老百姓也非常认可这种方式。
丧事简办,倡导厚养薄葬
盖州市归州办事处槐树房村村民张日华常年多病,去年卧床不起,儿子张亮悉心赡养,花了不少医疗费,今年4月30日,张日华老人去世。张亮没有收礼、没有雇乐队,也没有花钱购置彩车纸马,更没有到餐厅订餐,只在自家摆放不到6桌饭菜,接待来往亲属和帮忙的街坊邻居。
不收礼金,不摆宴席,只是直系亲属和街坊邻居,来鞠躬祭拜。村里很多人对此多有说辞。
面对非议,张亮说“这叫厚养薄葬,家人要是不孝顺,老人不会活到80多岁,与其在老人去世后大操大办丧事,不如在老人生前好好照顾,让老人安享晚年。”
盖州市大力提倡简化治丧仪式,不搞封建迷信,避免送花圈、长队过街、哀乐扰民、大摆宴席、不文明表演,抵制焚烧纸钱祭品、大肆燃放烟花爆竹等不良行为,倡导丧事简办、厚养薄葬。
前不久,九垄地办事处正黄旗村村民高某的父亲去世,家里条件不错,亲戚朋友也多,高某买了上千元的鞭炮,计划30余桌酒席,打算为亲人“风风光光”地办个葬礼。正黄旗村党组织责任人得知情况后立即来到高某家中为其做思想工作。经过一番劝说,高某把鞭炮退了,将酒席缩减到6桌。“本以为亲戚朋友会说我没尽到孝道,没想到大家都说这是个好事,减轻了所有人的负担。”亲戚朋友的理解,村民的支持,让高某感慨不已。
“我们村的村民都习惯了丧事简办,注重生前厚养。”正黄旗村党支部书记赵日辉说,丧事简办只是程序简化了,但纪念的本意没有变,“其实孝顺与否,人们平时都看在眼中,一个在老人生前疏于照料的人,不会因为一场豪华的葬礼而转变人们的看法,一个让老人晚年幸福快乐的人,也不会因为一场简单的告别仪式而被人指责不孝。”
政策引导,破除陈规陋习
为进一步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盖州市出台了《关于开展“营口有礼、移风易俗”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意见》,意见指出,要强化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加强对移风易俗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推动部门协同联动,引导广大群众做移风易俗、勤俭节约、文明实践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全力推进移风易俗取得新成效。《意见》还规定,除婚丧事宜外,儿孙满月、庆生祝寿、升学入伍、建房乔迁、商铺开业、百日周年等事宜,不得请客操办,如需操办仅限于家庭成员或直系亲属范围,并反对收受礼金。同时给出了关于操办婚丧的彩礼、随礼、殡期、宴席等上限标准以及其他具体礼俗,要求各乡镇可通过推广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章程范本的形式,本着文明节俭、切实减轻群众负担、不与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相抵触的原则,作出具体规范。
“以前村里哪户人家有红白事,请客摆个四五十桌很常见,动辄就要花掉万八千元,给群众带来很大的负担。”团甸镇西高村村民告诉记者,自从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村民家里的红白事都要由理事会负责,一切从简,破除陋习已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
到目前,盖州市各个行政村均成立村红白理事会,明确“宣传、引导、监督、服务”职能,制定婚丧事项操办章程,理事会理事从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及正风肃纪监督员中产生,发挥红白理事会在办理婚丧喜庆事宜中的重要作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应向村红白理事会报备,报备的内容主要包括操办事由、时间、地点、邀请人数及范围等事项。操办婚嫁喜庆事宜的,应至少提前5日向村红白理事会报告;操办丧葬事宜的,应于事后10个工作日内报告实际情况。红白理事会每月向村党组织报告情况,并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
党群互动,践行文明新风
近期,盖州市直单位一名党员干部刚刚办完婚礼,她在婚前执行报批制度,认真向组织说明了婚礼操办时间、地点、邀请人数等情况,婚礼现场也是仪式从简,人员从少。
移风易俗关键是党员干部这个“领头羊”。盖州市注重发挥党员干部在移风易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了党员移风易俗倡树新风“四带头”活动,带头提倡厚养薄葬,带头倡导婚事新办,带头宣传移风易俗,带头遵守村规民约。同时,还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暂行规定》,规范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组织党员干部开展移风易俗大签名活动,全体党员、农村干部都签订了《四带头承诺书》,以良好的党风促政风正民风。通过抓“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以教育引导党员主动做移风易俗的践行者、引领者、宣传者,以正确导向和行为示范带动广大群众转观念、破旧俗、立新风。
“长期以来,大家都非常看重传统习俗,尽管婚丧喜庆事宜铺张浪费严重,但没有人愿意拉下面子简办。如今,随着党员干部带头,逐渐形成新的风气,老百姓反映轻松多了,压力也小了,纷纷拍手叫好。”市民政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全体党员干部纷纷行动起来,参与其中、率先垂范,倡导文化引领、破旧立新,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中,推进移风易俗,带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实现根本性的转变。
管治结合,建立长效机制
制度建设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盖州市在推动移风易俗过程中,坚持战略谋划、系统部署、全局推进,既重突击战,更重持久战,一手抓婚丧礼俗整治,一手抓长效机制建设。
盖州市建立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市级领导包乡镇、包部门帮扶政策。市委宣传部牵头抓总,纪检、公安、民政、综合执法等部门各司其职,定期召开例会。同时,各级党委、政府把移风易俗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与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发扬钉钉子精神,瞄准节点稳步推进,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建立市镇村联动机制,实施属地管理,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采取召开移风易俗动员会、现场会等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逐级组织实施。同时,注重重心下移,鼓励基层创新,由乡镇统筹、村为单元划分网格,明确网格责任人及工作职责,制定婚丧事项操办章程、标准、责任、奖惩等办法,着力构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自治格局。
同时将移风易俗工作落实情况列入各级纪委日常督查内容,专设督查组,实施定期督查,定期通报,确保移风易俗工作落到实处。到目前,盖州市纪委监委共查办党员干部利用婚丧嫁娶敛财案件16起,给予15人党纪处分。
宣教并重,凝聚社会共识
盖州市坚持全民发动、全媒联动、党群互动,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向社会发出倡议,着力营造移风易俗舆论氛围。充分发挥广播、电视、LED屏、微信群,农村大喇叭等作用,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和途径,既讲大道理、也讲小道理,既算道义账、又算经济账,通过正反两方面对比,激发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着力营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良好社会氛围,并通过宣传栏、宣传牌、文化墙、悬挂条幅、张贴标语和宣传材料等形式,大力宣传有关婚丧改革的法律法规,宣传移风易俗的积极意义,使文明新风深入人心,推动移风易俗落地生根。
杨运镇头道沟村,一面面志愿者手绘文化墙也成了美丽风景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二十四孝故事、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纷纷上墙,乡风文明明显提升。
团甸镇积极发动德高望重、公道正派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形成广泛的正面推动力量,用他们的嘉言善行感召群众、垂范乡里。群众有了“官方标准”,正好顺水推舟,随礼风得到了有效遏制,既保住了钱袋子,也撑住了人情面子。
太阳升办事处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积极传播“好家风好家训”,宣讲移风易俗,进一步提高辖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提高群众的文明程度和道德素质,引导群众进行健康的娱乐活动,倡导邻里和睦、移风易俗、勤俭节约、破除迷信、讲求科学的社会新风尚。
十字街镇以家庭、家风、家教建设为切入点推进移风易俗,持续开展“我评议、我推荐身边好人”,“最美好人”“星级文明户”和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民间道德设奖蔚然成风,很好地引导了村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开展移风易俗是顺应人民期盼、减轻群众负担的民心工程,是践行“营口有礼,从我做起”的创新之举,是文明村镇创建的题中之义,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市移风易俗工作全面深入推进,陈规陋习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社会风尚逐渐形成,群众人情费支出明显减轻,乡风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