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非遗传承项目“盛京满绣扶贫孵化车间”落户铜匠峪村)
本报讯 记者于海洋 张闻怡报道 昨天上午,大石桥市建一镇铜匠峪村锣鼓喧天,喜气洋洋,非遗传承扶贫项目“盛京满绣扶贫孵化车间”正式在此落户。
盛京满绣始于1683年,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盛京满绣第四代传承人杨晓桐打破非遗绝技“传内不传外”的传统,在全省贫困和经济落后山村推行“盛京满绣扶贫车间”,公开招徒,目前已培训1500多人。说起“满绣”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杨晓桐感触到:“在满族还没有改族号、还是一个部落的时候,就有满绣了。现在会这项手艺的人不多了,我觉得肩上有一份责任,希望这门手艺能够传承下去,服务于社会。”
铜匠峪村第一书记孙涛和铜匠峪村两委班子经过调研考察,发现“满绣”工艺具备上手迅速、场所多样、时间机动特点,是一个带领农村妇女脱贫致富的好项目,最终确定了先培训、后签约、订单式、有保障的合作模式。该项目也得到了村民的认可,村里流行的“带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顺口溜表达着人们对“满绣”的热衷和信心。
村民刘红原是一名没有工作的农村妇女,加入“盛京满绣扶贫孵化车间”后,通过钻研努力,现在已经成为村里“满绣”技术带头人。“盛京满绣”上手快的特点可以让广大贫困妇女基本实现脱贫,学员学习一个月左右就能正式生产订单产品。
大石桥市建一镇铜匠峪村第一书记孙涛介绍说:“绣一幅‘满绣’作品,可收入480元,一个月绣3个作品可收入1500元左右,一年累计收入2万元。这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妇女们还可通过这个项目发挥自身优势,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提升。未来,我们希望盛京‘满绣’技艺传承项目在铜匠峪村落地生根,用丝线绣出富裕路、绣出锦绣路。”
“盛京满绣扶贫孵化车间”的落户为铜匠峪村开启了脱贫致富的新道路,铜匠峪村还被营口市妇联、大石桥市委宣传部分别授予“巾帼学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