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那山,在眺望;那海,在呼唤;那片情,是爱与坚守 《那山 那海 那片情》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丁海林 崔薇薇/文 于小淳/摄
10月19日晚,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资助项目音乐舞台剧《那山那海那片情》在市辽河大剧院首演。该剧用音乐剧的形式,呈现了一个富有时代感的现实故事:
蔷薇留学英国学习音乐剧,毕业之际,为了实现舞台梦,她想留在英国,希望得到男友远方的支持,双方不欢而散。对亲人的思念,让蔷薇决定回国,却发现妈妈生病住院,失忆症让她的记忆逐步消失。而此时,远方回乡当了一名村官,在那片叫“希望”的果林里,一对恋人倾心相谈,他们终于懂得了爱的真谛……
《那》剧以“爱”为主题,全剧紧紧围绕“去与留”的行动线,诠释了当代青年对“爱”与“孝”的理解。表现手法秉持传承经典又创新发展的理念,该剧前半部插入了经典音乐剧《猫》的元素,保证了正统音乐剧血统,又独具匠心地融入水袖、脸谱等中国戏剧元素,以及浓郁的营口风情,完美地创造了自己的“中国特色”。尤其是主题歌《风筝》在剧中反复出现,以“风筝和线”暗喻游子的“根”。离开,回来,都是因为爱,既有对亲人、对爱人的“小爱”,更有对家乡、对祖国的“大爱”。剧中,现实与回忆交替,静态与动态更迭,思维与行为转换,虚实结合的舞台呈现,简洁明快的音乐,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
拓思路 致力打造本土音乐剧
营口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但在艺术剧目的打造上,却一直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之前虽有评剧《李三娘》在长安大剧院的成功上演,但传统剧目毕竟不是原创,打造本土精品剧目成了支持剧院长远发展的迫切之需。“要想打造营口文化品牌,树立营口文化在全国的地位,营口文化就必须走出去。”市艺术剧院董事长高峰说。
思来想去,市艺术剧院决定另辟蹊径,避开同行的优势,结合自身的特点,创作一出大型舞台音乐剧。音乐剧对演员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要求都非常高,上海、北京的音乐剧水平较为领先,但总体而言,国内的音乐剧目创作尚处在探索的水平,而且在探索中国化方面并不算很成功。所以,打造精品化、本土化的音乐剧,成了市艺术剧院剧目创作的方向。
虽然市艺术剧院是一个小剧团,但在剧目创作的要求上丝毫没有降低标准。该剧导演张岩生、编剧吴军、作曲刘岩、舞蹈编导张雪松、服装设计孙媛等,都是国内的“大腕儿”,一色儿的豪华阵容。
总导演张岩生介绍说:“融合创新、中国元素,是《那》剧创作的精髓。《那》剧把戏曲元素融入到音乐剧中,这一点在演员扮相、人物动作上都有所体现。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可以说是世界首创。音乐剧是舶来品,不是中国的,将它与戏曲相融合,是文化的一种撞击,怎样不违和地将两者融在一起,剧院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例如在舞美效果上采用了用雪花、剪影等手段,进行强化与丰富。”
浓郁的“营口元素”是《那》剧另一大特色。为了把营口的地域文化包容进去,体现营口的乡土人情,唱好营口故事,营造正能量,剧本里增加了很多营口符号,如望儿山、诚信林、熊岳温泉、辽河老街等。剧中说的、唱的、演的,都是营口的事儿,不仅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体现出营口这座沿海城市的开放包容。
用真诚 争取国家艺术基金
音乐剧《那山那海那片情》是我市首次申请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市艺术剧院也因此成为全省乃至东北三省唯一一个申报成功的地方艺术院团。
国家艺术基金是由国家设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培养艺术创作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它的申办、监督和评审标准,都有严格而专业的要求。回忆起两年前去文化部参加项目申报答辩的那段日子,高峰仍记忆深刻,“作为国家院团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样板企业,我们特别需要这笔资金支持,用以打造出剧院自主品牌的精品剧目,这个项目支持对院团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历了初审、复审等环节,答辩稿的每一个标点符号,高峰都能牢牢记住。“答辩前一天晚上,我在梦中还在背稿子。答辩的时候,我时刻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每一位评委,用真诚的情感打动他们,用充足的准备将剧团的申报优势一一呈现出来。”也许,正是这种执着和真情打动了评委,《那》剧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在我市艺术事业发展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历波折 全体参演聚人心
大型舞台剧项目是精品工程,对阵容、时长、质量的要求都特别高,这对于营口艺术剧院这样的小剧团来说,要克服的困难真的多到难以想象。
第一个困难是时间紧,任务重。剧目从今年3月底开始编排,大半年时间里,为了保证音乐剧能够正常彩排、运转,剧团只能一边开展商业演出赚经费,一边在一系列晚会编排的夹缝中挤出时间排练音乐剧,为此,全体演职人员经常排练到下半夜。
第二个困难是经费紧缺。由于资金大部分用在添置灯光舞美和设备上,团里经费十分紧张,一切开销能省就省。三伏酷暑彩排没有空调,冰凉的自来水成了降温神器。
第三个困难是人员流失。在剧目排演已经基本完成的时候,剧中的男一号被上海一家艺术院团高薪挖走了。演员的流失对整个团队的影响巨大,剧院的领导班子只能一边调整演员队伍,一边为大家做思想工作,“以情留人”。
第四个困难是经验不足。由于剧院的演员大多都没有音乐剧的演出经验,为此,剧院特意安排主演们去外地观摩音乐剧演出,学习取经。为了省钱,虽然交通工具是破旧的中巴车,住的是几十元的小旅店,可大家依然看得认真,学得仔细。
为了在节省经费的前提下确保演出效果,艺术剧院的每一位员工都参与到《那》剧的演出保障中。由于演出场地限制,剧院没有升降幕布的限位器,高峰自愿兼任舞美工作人员,演出时爬到高高的架子上操纵幕布杆;工会主席付立不仅参与演出,还担任舞台监督;《那》剧的一场演出要更换十余次场景,在缺乏电动设备的情况下,为了迅速撤换沉重的假山等布景,连后厨大师傅都上阵跟着大家一起搬运。不仅如此,剧院的会计兼字幕,司机充当追光师等不一而足。
演出排练虽然很苦很累,但对大家来说,是一次锻炼队伍、凝聚人心的好机会。一场剧目的精彩呈现,充分展现了团队一家人的真切情怀。
创精品 演出后口碑爆棚
打造精品工程,绝不能孤芳自赏,必须要征服观众和市场。
“音乐剧真好听!”“舞美设计和灯光效果太漂亮了!”“能在音乐剧中看到熟悉的营口场景,真有意思。”……《那》剧公演之际,精彩的剧情和演员们精湛的演绎,加上美轮美奂的灯光舞美效果,彻底震撼了观众们,演出结束后,观众们不吝用溢美之词夸赞。
“文艺产品需要结合市场,接地气,才能排出百姓爱看的东西,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高峰介绍说,虽然《那》剧从剧本创作到最终公演,历经了4年磨一剑的艰辛,但主创团队依然不满足现有的艺术效果。《那》剧首演后,剧院邀请北京、上海、沈阳的文艺专家,来为这部本土音乐剧把脉,请专家们从理论和艺术层面进行拔高,把握下一步的发展方向。研讨会当天,专家们对于营口这样的地级市剧团能打造出这样一个精品力作大加赞许,“我敬佩(剧院)能在生存艰难的环境下,创作出一出精品。”“表现手法丰富,满场演出充溢着青春气息和动感。英伦风情与东北民俗特色巧妙融合,留下深刻印象。”“艺术水准高,艺术效果好,《那》剧让人耳目一新。剧中音乐有一段西洋音乐与锣鼓点的混搭,特别有意思。”“以情动人,让我眼睛几度湿润。”“剧中风筝的意向很美,意境深远,留下深刻印象。”……
据《那》剧的主创人员介绍,根据专家们的意见,《那》剧将在首演后进行大修改,演出时间从两个半小时浓缩成两个小时,同时在舞美、灯光和主旋律等方面进行完善,相信届时演出效果会更加好看。
“三步走” 打造营口文艺名片
《那》剧接下来的27场演出,剧院将争取在全省13个城市进行巡演。明年,还要到北京、上海演出,完成小剧团到国际大都市展示本土音乐剧的梦想。高峰介绍说,“北京和上海是中国音乐剧的集散地,有着较好的品牌效应,我们还计划去中国音乐剧之都东莞等地演出。在6月份结项之前,到南方走一走。好的剧目只有走出去,才能形成品牌效应。”
市艺术剧院计划通过“三步走”来叫响这项艺术文化品牌:
第一步,练内功,改剧本,在辽宁、东北巡演;
第二步,明年进行全国巡演;
第三步,把这部音乐剧作为常态化旅游演出、驻场演出,进军营口旅游市场,并以全新的艺术形式打造营口的全新旅游名片。
高峰谈了自己的观点,“这个剧目从剧本创意开始,我们就一直在考虑如何迎合市场需求。我们可以借助望儿山,做强母爱文化,用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用情动人。营造一个游客来到营口,洗海澡、吃海鲜,游敬母圣地,最后看一场旅游音乐剧专场演出的全程旅游体验。”
如今,市艺术剧院历经4年的创作编排,终于将这部讲述了爱的责任与担当,展示家国情怀和中华民族“孝老敬亲”传统美德的音乐剧呈现给观众。谈及今后的发展,高峰介绍说:“我们计划今年到明年寻找剧本,再排一场现代题材的音乐剧,目标是3年出一个精品剧目。既然营口已经成为全省原创音乐剧的开创者,我们一定要借着这股东风,将本土音乐剧项目做大做强,把营口的艺术文化品牌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