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盘锦地域文化之风船文化)
朗读者:冯英|市委宣传部
水陆边缘的地理区位,使风船在盘锦史上广泛存在,或用于贸易运载,或用于渔业生产,又或者只是用作代步工具。它的绵延时间之久、普及范围之广,已突破了中国素有的“南船北马”之说,并使得史上很大一部分人得以赖此维生,在繁荣市面及促进社会生产的同时,也积淀了内涵丰富的风船文化,并成了盘锦地域文化不可忽略的一大亮点。
风船在盘锦地区的行走,呈现着起始时间较早、终止时间较迟的特点。
早年辽河(今大辽河)航道上的风船
中国风船是在“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的基础上演进而来的,史上对风船的最早记载出现在汉代,盘锦境内的辽河水道,也就是今天的大辽河,则在魏晋年间就有远来风船的桅影,当时江南孙吴政权与辽东公孙氏有着频繁的海上往来,交通工具就是风船。
这样的起步是很早的,只是并没能得到持续的发展,以至于时至明代,盘锦地区的风船航运事业才大规模兴起,到清代才趋向繁荣。不过相对而言,风船在盘锦地区的终止也较为迟晚,到民国年间还桅帆林立,并在接下来的时日里与机动船共存了很长一段时间。
早年辽河(今大辽河)航道上的风船
风船在盘锦地区的应用,包罗了河、海两大水体,并使盘锦具有了两个风船文化的孕育主体:一是沿河地带的商船,代表是田庄台;二是濒海地区的渔船,典型是二界沟。
近现代以前的盘锦地区的河流,虽罕见灌溉之益,却素有舟楫之利,在辽河航运兴旺的历史时期,盘锦地区的辽河、双台子河、绕阳河等河道都流动着风船,并以此为货物运输的主要工具。在田庄台身为辽河的河口码头之际,还迎纳过近一个世纪的南来海船,如宁波船、山东船等,田庄台人将其统称为“南船”或“大船”,这些也都是风船。
简单地说,风船就是这样一种船:船体以木制作,船上有桅,桅上有帆,起锚后将帆扯起,风鼓动着帆,帆带动着船,船就在水面上行走起来了,也就是一种以自然风为驱动力的帆船。由于“帆”的发音令使船人忌讳,于是约定俗成地将“帆”称为了“篷”,将“帆船”称为了“风船”。
濒临辽东湾的二界沟,史上也是帆影如织,既有关内的客籍风船,也有本境的当地风船。与田庄台不同的是,这些风船都从事渔业捕捞,均属渔船。二界沟的渔船,经营主体是“网铺”。网铺的所有者称“网东”,网东雇用渔夫、船工经营自己的渔船。
民国年间的辽河民船类型
风船在盘锦地区的历史性存在,使一大批人得以赖水、赖船维生,他们在河道上、海洋里涉水凌波,季节性地从事货物运输或者渔业捕捞,在个人运际随河运兴颓、海田丰瘠而升降沉浮的同时,也积淀了独具特色的风船文化,并展现了以勇气为内核的文化属性。
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当中,风船是一个经典的元素,往往只需几笔就可勾勒成形,反映的也多是国人精神面貌的一个方面,如宁静、淡泊、内敛等。正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奋力拼争的风船,在中国画中则是很少见的。然而梳理风船在盘锦地区的生命史,却会发现风船文化的内核,恰恰就是勇气。
四角铁锚 刘则亭收藏
风船在漫漫水域中对目的地的抵达,在于对自然风力的巧妙应用。以一片孤帆行驶于水中,即使是河道,风平浪静的时候也很少,总免不了风浪的考验,这就使风船的驱使者不仅需要超强的技术,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则显然是以勇气为基础。这种谋生方式所潜藏的危险,也使这部分人在长期的实践当中,逐渐提炼并积累了许多与船及行船相关的俗规与禁忌,并为后来者严格遵守,代代相循,进而构建了风船文化的丰富内核。
如今二界沟仍然沿袭着木船的排造 张兴华摄影
总体来说,风船文化在盘锦地区的孕育,既有悠久的时间纵深,又有广泛的空间分布,并对本境民众的生产生活及其文化性情产生了深远影响,鲜明表现之一,就是时至今日,盘锦民众仍然对风船怀着有别于其他人群的特殊感情。实际上,如今二界沟渔民的所用渔船,大多仍是自制的木船,根本变化不过是将桅帆替换成发动机罢了。
今日二界沟的木制渔船 夏建国摄影
▎作者:杨春风
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4届高研班学员,盘锦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创作出版《红海滩》《闯关东纪事》《田庄台事情》《辽宁地理文化》《情系大地肖作福》《印象盘锦》《辽宁地域文化通览?盘锦卷》《湿地风》《盘锦事情》《春归库布其》(合著)等十余部著作。其中《闯关东纪事》《田庄台事情》连续获评第七届、第八届辽宁文学奖,《春归库布其》获评辽宁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入选“新中国70年百种译介图书推荐目录”。
监 制:赵 菲
后期混音:王 悦
联合出品:市融媒体中心、市文联、市作家协会、
市摄影家协会
编 辑:孙洪霞 朱晓伟 尹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