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复活”百年门锭船 | 让不为人所知的北方传统帆船亮相国际大赛)
30多年没断过……
1982年,18岁的张兴华
来到盘锦二界沟开始学造船
虽然见过和修过风船(帆船)
但他却没完整造过和开过
90年代初,20出头的张兴华坐在自己造的木制机动船船头
(高颜值鲜肉一枚,有没有?)
30多年过去了……
2014年,50岁的张兴华
在河北滦县找到一艘
已被废弃的百年门锭老船
张兴华(左)买下收藏了这艘门锭老船
2019年9月
张兴华复原建造的
8米门锭船正在竖桅
这船方头方脑,并不起眼
张兴华(右2)在给复原建造的门锭船竖桅
一个月后
门锭船下水试航
风帆升起那一刻
自然之力
开始向这木的躯壳中
灌入生命……
升帆提速启航
那一刻
张兴华对风船的热爱
更为真实坚定……
2019年,55岁的张兴华(中)在他复建的8米门锭船上
试水后,这艘门锭船已启程运往深圳参展第13届中国杯帆船赛
岁月是把杀猪刀
鲜肉变大叔
但张兴华37年的风船念想
也在一步步变得真实
亲手“复活”百年门锭船
让技艺能够传承的同时
他的努力
让原本不为人所熟知的
中国北方传统帆船进入了大众视野
更将让它亮相世界级大帆船赛事的国际舞台……
今天我们来讲“大国工匠”
“复活”百年门锭古船的故事……
1. 风船念想
1982年,18岁祖籍山东的张兴华来到辽宁盘锦二界沟,师从当时39岁的孙青山开始学排船(排船即造船)。
当时,虽然渔民还在使用风船(木帆船),但已处于被机动船替换的最后阶段,张兴华曾跟随师父修理过风船,但没了需求,他一直没有造过真正的风船。
上世纪初渤海一带沿海老照片
渔民、老把头(老船长)、木匠们,闲来唠嗑,风船是30多年来不变的话题,张兴华造风船的念想,30多年一直没断过……
2. 百年门锭船与大国工匠
张兴华勤奋好学、心灵手巧,二十多岁就成长为了掌作大师傅。
张兴华所排的机动木船
之后他在辽宁盘锦二界沟小渔村里造船27年,建造木制机动船近800艘,维修保养木渔船近3000艘次,虽然技术高超,深得周边渔民喜爱,但却一直默默无闻……
2014年,相关政府部门推荐他申报为盘锦市级非遗传承人,那一年他在河北滦县找到一艘百年门锭老船。
河北滦县已被废弃的门锭老船
张兴华将门锭老船运回厂里收藏研究
收藏了这艘门锭船可能是个好兆头,之后他一路开挂,2015年,他对捻船技艺的改进被收入《国家木质渔船捻缝检验规则》,并成为该标准的重要起草人,2016年成为辽宁省级非遗“二界沟排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同年国庆,央视《大国工匠》纪录片第三集讲述了他的排船故事。
3. 不为人所知的中国北方传统帆船
学术界对于中国传统帆船有三大名船:广船(两广)、福船(福建)、沙船(上海一带)或四大名船:广船、福船、浙船(浙江)、沙船的提法。
老照片中典型的广船、福船、沙船
自上海一带往北,尤其是东北,那里的中国传统帆船即便对于学术界而言,也是研究很少且相对空白的领域。
但张兴华知道,且不谈环渤海的北方数省,即便是盘锦的辽河口,也有丰富的传统帆船船型,张兴华介绍,盘锦学者杨春风2011年出版的《田庄台事情》中就有一张上世纪初海洋辽河口民船的图样,内有7种船型。
4. 首次复原门锭船等6种辽河口民船
收藏研究了百年老船,又有了图样,再加上多方请教师长前辈、老把头(老船长)……2018年,张兴华在辽河口文化研究会的策划协调下与辽河口老街一拍即合,他为老街建造6艘用于地面展示的复原实船,18年4月1日,张兴华(下图右)的师父——当时76岁的孙青山(下图左)为辽河口老街定制的门锭船砍龙骨,复原建造正式开工。
门锭船分布在中国北方海域,辽宁、河北、天津等地都有关于门锭船的记载,此船两头略圆,平底,形如元宝,因此老辈渔民把这种船就叫做“门锭子”,此船型流传年代久远,依靠风力行驶,航海性能较好。
2018年5月张兴华复原建造的首艘门锭船在雨中成功试航(见下图)
随后张兴华又为辽河口老街复原建造了瓜篓船、燕飞船、马槽船、海槽船、牛船5种船型。有点可惜的是,这6艘实船现在都用于地面展示,陈列在盘锦辽河口老街。
但由这6艘实船的建造,张兴华通过实践开始真正掌握和传承这些中式传统帆船的建造技艺。同时,通过实船的下海试航,老把头李生基的操纵技艺得以能够展现与传承。
5. 第二次“复活”门锭古船
参展第13届中国杯帆船赛
2019年上半年,中华传统舟船协会发起了“中华传统舟船保护、传承与复兴公益活动”,并与第13届中国杯帆船赛组委会合作在2019年11月6日-10日的中国杯帆船赛期间联合设立“中国传统帆船展示、表演、体验”公益活动。
借助中国杯帆船赛的国际性平台,向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参赛者、媒体及观众展示中国传统帆船,这很可能是有史以来第1次在大型国际帆船赛事中真正展示中国传统帆船!
由于张兴华先生在以辽河口民船为代表的中国北方传统帆船的保护传承方面所做的突出贡献,中华传统舟船协会邀请他建造一艘约8米长的辽河口民船参与这次公益活动,张兴华选择再次“复活”门锭船,由于要求的船长较短,此次复原将原有双桅改为单桅。
再来看一看10月12日张兴华第二次“复活”建造的百年门锭船重获新生,在其“出生地”海域试航的场景。
10月27日张兴华第二次“复活”的百年门锭船辽河口号正式装车启运深圳。一周后,我们将第一次在国际大帆船赛事中看到来自辽宁盘锦二界沟的中国北方帆船以及复活它的“大国工匠”。张兴华想请今年77岁高龄的孙青山师父一起参加中国杯的展示活动,但孙师父的身体条件已不允许……
6. 中国北方传统帆船抢救性保护的关键人物
其中谈到中国传统帆船的现状,主要是待保护种类数量巨大,真正掌握中式传统帆船整体建造、操纵技艺的最后一代匠人,均年事已高,时间紧迫。
此背景下,张兴华已是中国北方传统帆船抢救性保护的关键人物,原因如下:
张兴华现年55岁,由于他勤奋好学,心灵手巧,20多岁就已成长为机动木船的掌作大师傅,从事过木匠、铁匠、捻匠、油漆多个工种,还掌握电脑制图技术,至今建造、修理了大量机动木船。
近年他通过收藏研究门锭、牛船老船,多方请教老匠师,复原建造6种传统帆船实船等方式,开始真正传承掌握这些中式传统帆船的建造技艺。
与其配合驾驶传统帆船的李生基老把头技艺高超,能够教授传承驾驶操纵技艺。
张兴华有一批建造木船的工匠团队,同时其儿子和女儿也都从事造船工作,具备后续传承条件。
除了盘锦辽河口,张兴华已有计划对环渤海区域及丹东等其他北方船型开展调研,对该区域的后续保护研究工作,他具备较好条件。
具备上述条件的匠师,据中华传统舟船协会近年调研,全国范围来看寥寥可数。环渤海区域内目前“独此一家”。
张兴华教儿子张茂盛木船捻缝
中华传统舟船协会与张兴华进一步计划研究保护的船型种类
张兴华先生此次为参与中国杯帆船赛公益活动而复原建造的门锭船是由其自己垫资建造的,目前尚无支持单位。接下来将发起公益助力张兴华和代表盘锦、代表东北辽宁、代表北方的门锭船参展第13届中国杯帆船赛及其后续保护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