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读盘锦|诗意耕种石庙子)
到达石庙子村那天,有点阴,不太明媚的云压得很低,几乎挨上了石庙子村徽派建筑的屋顶。白墙黛瓦,流水潺潺,加上阴天的色调,这样的石庙子村似乎比平日多了些脉脉诗意。
笔直的村路把小村划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区块,简洁的路灯和复古式的民宿招牌,鲜明地勾勒出小村的特色。走进民宿农家,月亮门、青石路、果树田畦、民族特色布局,展现出精品民宿的强大魅力。
金灿灿的稻浪紧紧包裹着小村,风一吹,沉甸甸的稻穗滚动着层层金波,成熟稻香的味道飘满村子的角角落落。走进稻耕乐园,奔跑在木质栈桥上,穿行在稻海之中,脚丫和泥水搅拌在一起的、软软的触觉让人心神荡漾。跑累了,就什么也不干,坐在一株稻的身边和它对话。给它讲一讲成长的烦恼和俗世的烦忧。稻不会世俗矫情,默默地倾听,无声地分担你的烦忧;在可食花园,亲近长成花朵模样的蔬菜,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石庙子村农民的智慧......时间就这样静静地流淌,觉得渴了、累了、饿了,就去稻田旁边的木屋酒店,看着窗外的稻浪,吃一盘简单素炒紫甘蓝就着一碗芳香四溢的白米饭,把花朵模样的蔬菜和倾听了你心事的稻装在心里,融化在血液中。
清晨,睡到自然醒。揉着惺忪的睡眼,走出民宿,空气清新得像水洗过一样。几棵红枣挂在一株高大枣树上,引逗人们的采摘欲;一枚紫色小茄包在露水中晶莹着,忙不迭地摘下来放入口中,青涩中有一股别样的甘甜;拔出一棵“心里美”萝卜,蘸上农家酱,就一碗小米粥,一顿早餐,吃得那样心满意足。
石庙子村那座石庙的旧址,如今变成了稻耕的沃土。在那里有认养农业总部基地和各种编号的天南地北的认养人,不用出门就可以远程体会农耕文化,还可以亲身耕种,体会“汗滴禾下土”的辛劳,领会“粒粒皆辛苦”的收获甘甜。父亲做村干部时,曾多次来石庙子村为生产队办事儿。父亲说:那时石庙子村农民的生活可苦了。泥泞的土路,破烂的房屋,劳作一年几乎都看不见钱。眼前石庙子村的变化,让做过一辈子村干部的父亲惊叹不已,连连说: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指着几家装饰一新的精品民宿说:当初,这几家都是出了名儿的困难户,如今真是享了天大的福气了。父亲唏嘘感叹了好久。石庙子村村民对我们说:把稻耕文化融入旅居生活元素,把现代生活与田园民宿的融合,仅仅是石庙子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初级样本。今后还会把更多的文化元素移植进来,打造诗意耕种的升级版。比如,引进家庭美德大讲堂,播种孝亲文化的种子;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活动,融洽家庭氛围;开辟农民书屋,引导农民学习文化知识;开办四点钟课桌,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开展丰富多彩文艺活动,点亮村民心中向上向善向美之灯,打造美丽休闲乡村升级版。
是啊!种一株蔬菜,会长出一畦新绿;种一粒庄稼,会收获一石新粟;种一片文化;则会长出无限的诗意来。
朋友们,来石庙子村吧,让我们共同体验一场诗意的耕种。
▎作者:曲子清
盘锦市文联副主席。2013年以来,有大量随笔、散文、评论、通讯等在文艺报、中国妇女报、家庭杂志、芒种杂志和盘锦日报等发表。
监 制:赵 菲
后期混音:王 悦
联合出品:市融媒体中心、市文联、市作家协会、
市摄影家协会
编 辑:孙洪霞 朱晓伟 陈海洋 尹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