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揭秘中石油辽河油田高升采油厂雷一注水站六连冠的秘密)
5月15日,包括新华社、网易新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东北新闻网在内的多家媒体记者来到了中石油辽河油田高升采油厂雷一注水站,起早还有些阴天的上空已逐渐放晴,作为辽河油田注水行业的标杆,雷一注连续六年在行业系统排名第一,有道是闻名不如见面,见到以后确实很震撼。下面就随着记者的脚步,让我们来揭开辽河油田高升采油厂雷一注水站六连冠的秘密。
震撼一:规矩
记者走进工具库发现,凡是映入眼帘的物品都摆放有序,小到一个弯头,大到一个泵件,都码放的规规矩矩,整整齐齐。且大小物件均有标识对应,一目了然。如此精细化的布排,让人着实不感叹,零件规矩的真到位。
走进注水站的检测间,干净整洁的程度到有些“夸张”,地面亮的能看到自己的人影,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同行的记者们都想要不要穿拖鞋进入工作间这样的才合适。走过检测间、洗衣间、小厨房后,记者发现所有房间的花盆,都被“强制性”摆放在窗台的两侧,整齐划一,颇有军事化管理的典范。
高升采油厂集输大队党总支书记李腾飞告诉记者,“并不是因为有来访人员,我们提前做了准备。我们365天都是如此。你看我们检测仪器的按键,一点污渍都没有,我们家里面的电视遥控器按时间久了,还会有轻微的污垢。”细微处见端倪,高采雷一注的整洁程度可见一斑。
震撼二:节俭
早就听说雷一注的上上下下,会过日子,听了、看过后真是领教这日子过的真是太精打细算了。
在雷一注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能自己修、自己换、自己处理的绝不花钱雇人来换。
原来一年的外修费是107万元,现在的维修费是38万元,雷一注上上下下都练就了一副好手艺。站长周文勇的手艺甚至高超到能将一辆三排的商务车改装成一辆能睡觉、能做饭、能看电视的房车。
换下来的机油滤芯,别的站可能就随手处理了,在雷一注就是重新洗刷,在保证使用效果的同时,再利用。之前一年用掉100余个,现在也就10余个,一个滤芯七八百元,这一年就能省下六、七万元。
换下来的泵件,别的站可能会申请新的,在雷一注则是手工清洗泵件上的铜绿,虽然费时又费力,但仅一组铜件就6000元,在能再利用的情况下,继续使用,这样又节省了一笔费用。
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个螺丝,已经成为雷一注的常态,这种点滴的节约已经深入到雷一注的每个人的骨子里,雷一注人已养成自觉过紧日子思想和习惯。
震撼三:专精
雷一注全员上下都对站内工艺和设备了如指掌,个个都是技术大拿。
哪台泵在到什么季节以何种参数运行效率高能耗小,做到心中清楚;哪台设备运行出现一点小毛病,提着耳朵一听就知道;库房有些什么陈年存货,维修养护要怎么干最省料省钱,时刻心中有数。
作为石油行业的注水系统,一年到头最大的开销就是电费,一台315千瓦注水泵单台平均每天耗电高达4500千瓦时,相当于一个普通住户三年的耗电量,有时候一天的用电量就小一万元,可谓名副其实的“电老虎”。
为了减低用电量,全站上下脑洞大开,总结出“两调一修”工作法,把单机核算做到了极致。2018年雷一注注水单耗为5.17kWh/m3,远低于辽河油田注水单耗指标7.5kWh/m3。
在调节压力上,通过大队与采油作业区建立沟通机制,以保证配注量为前提,逐步优化调节注水压力,调整压力至19兆帕以下,有效降低耗电量;将待用的变频动力柜拉闸处理,每天节电40度;把配电间的两台5P空调改为自然通风;为运转中变频柜增加散热顶等等,但凡能能想到的节电办法,雷一注都不放过。
震撼四:创新
在雷一注全站上下,随处可见小创新,小发明。站长周文勇告诉记者,中午在雷一注小厨房吃饭的时候,往往是大伙集思广益,火光电石出主意的时候,今天我有个好点子,明天我有个好主意,我想尝试一下,我想比划一下。很多创新发明都是大家在小饭桌上聊出来了,只要想到了,就付诸实践。
四座注水缓冲罐不仅安装了浮标液位计,标示高中低液位,保证注水平稳,还在罐体外侧贴上了红黄绿反光条,方便夜间随时监控液位。
配电间一进门高悬的“生命钥匙”,为员工的日常操作增添的一份安全保障。
为了避免耐震压力表平放漏油,工具库的置物架上被打了一排排圆孔,员工们让“压力表”整齐的站成排。
震撼五:责任
从站长到员工,雷一注全员上下有责任有担当,始终怀着主人翁精神,别人都是要我干,而雷一注是我要干。
在争创一流、优质、低耗注水站的工作目标前提下,雷一注还推出了“五个三”工作法。
为了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归宿感,调动班站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小站一角设立了月度管理考核结果排榜公示栏。记者仔细看了一下这个公示栏,每个月谁是优秀,谁是末位,直接把本人照片贴上,并附上考核分数,一目了然。站长对职业道德、技术水平、工作质量、劳动纪律四项进行评价考核,对人员调动、奖金发放、资金使用、评先选优情况开展阳光操作,充分给予员工知情权和参与权,充分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么多年雷一注始终坚持做人不掺水,做事不掺水,在平凡的岗位,把简单的工作做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