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读盘锦|春天的芦荡)
初春的盘锦大苇荡,让人仿佛走进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里。从烧荒过后的灰烬里,从冰雪破碎的断链处,从举茬剌天、枯黄衰朽的旧苇根丛,从酥软的海滩上,从防波堤的脚根下,从龟裂的沟底缝隙间,氤氲着视平线上的浅草绿色,带着无限喜悦的心情走到近前,却再也看不到什么颜色。抬眼望去,那种草色又在前方出现,似乎比刚才更浓了些,继续向前走,却怎么也不能靠近它, 它好像躲着我们的步履,渐行渐远……
春天里芦苇漫侵荒滩野水,从嫩弱的淡绿转换成浓重的墨绿,仿佛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没有宣言,没有誓盟,没有积跬步至千里的距离,也没有纳百川汇江海的过程,齐刷刷地,一下子将平野、心滩、高岗、洼地、坝埝、水湄全部染遍。
我对芦苇顽强生命力和它开拓荒滩的功能的认识,来自于童年参加裁种芦苇的课外劳动实践。当时,我们的村子坐落在盐碱土岗上,因远离淡水河加之土地板结,大苇荡没有延伸过来。老所长看到村屯四周色彩过于单调,就说裁下芦苇吧,村子就会好看起来。我们不觉得这样裁下的芦苇能活,就随便地挖个坑,将芦苇连杆带根地埋在坑里,开始的几天,上学路过的时候,看见那杆叶都蔫巴起来……可几场春雨过后,在那枯黄了杆茎下,在那松软的平滩上,便有苇锥星星点点地拱了出来,绕村子而流的潮沟边上有了绿色。当年我们裁下的苇种,绕村子边上繁衍成了一片,与远处的大芦荡勾连起来。小村庄在绿苇的妆点下变得风韵多姿,春来一片绿茵润眼,秋天芦花飞雪绕身。土壤也变得松软肥沃起来,人们在芦苇生长过的地方开出了菜园,种上了庄稼……
从空中鸟瞰盘锦春天的百万亩苇田,犹如一大块绿毡,抖展在118公里长的海岸线上,呈带状地蓊郁在大辽河口、双台子河口、大凌河、绕阳河口,星罗棋布地葳蕤在河流、沟汊、沙洲、岗坨和低洼地段,断断续续地连缀成了一块翡翠,在辽河三角洲的腹地闪烁莹光。北起东郭、羊圈子、新生、赵圈河,一直到辽滨,宛如曲构折行的一片小森林,抹平了滩的隆起与河海的凹陷以及它们相互争夺的痕迹,增添了辽河三角洲的勃勃生机。最近看到的一份资料这样介绍:盘锦的芦苇荡占全国海岸带苇田面积的60%,是世界上河口区最大的苇田之一。这是大自然对盘锦的厚爱,更是盘锦人的偏得与福份!
▎作者:刘长青
曾任盘锦日报社文艺部主任(主任编辑),现任盘锦市作家协会主席。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水陆边缘》、评论集《当代流行歌曲一百首赏析》、长篇小说《浊海》以及地域文化专著《滩海情》《盘锦万象》(与他人合作)等。
监 制:赵 菲
后期混音:王 悦
联合出品:市融媒体中心、市文联、市作家协会、
市摄影家协会
编 辑:孙洪霞 朱晓伟 陈海洋 尹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