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读盘锦|难忘“辽一井”)
盘锦,是辽河下游入海的地方。历史上曾是“潮汐涨落,蒲苇扬花,雁去鹤归,草莱未垦”之地,是有名的南大荒。
1964年初,大庆石油会战刚刚结束,人们还沉浸在石油实现自给的喜悦中。2月,广袤的下辽河平原依然银装素裹,辽河油田第一批创业者——地质部第二普查大队3207钻井队顶着严寒,怀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崇高使命,浩浩荡荡开进下辽河,在黄金带构造上开始勘查“辽一井”井位,踩出了荒原上第一行创业足迹。
那时候黄金带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苦。3207钻井队队员脚踏荒原,克服困难,用了近5个月时间,硬是靠着人拉肩扛运来了一批批生产物资,矗立起荒原上第一座钻塔。
1964年7月4日19时30分,轰鸣的钻机唤醒了下辽河这片沉寂了亿万年的土地,第一次试钻取得圆满成功。南大荒的这口“掘宝”之井被称为“辽一井”。在随后的7个多月里,3207钻井队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攻克了一个个难关,钻头不断向地层深处钻进。1965年2月15日,“辽一井”完钻,井深2720.48米。作为下辽河平原第一口参数井,“辽一井”建立了完整的中新生界地层剖面,找到了多个良好油气显示层,使辽河平原从普查勘探进入寻找油气田的新阶段。
1965年7月,地质部第一普查队在“辽一井”西面的大平房地区钻探成功“辽二井”,喜获工业油气流。此后,相继在下辽河地区打探井13口,在欧利坨子、热河台、大平房等地获得工业油流,表明下辽河平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从“辽一井”开始,辽河油田的创业开始起程;从“辽一井”开始,钻机轰鸣,抽油机欢唱,打破了南大荒的沉静;从“辽一井”开始,辽河石油人开拓进取,持续奏响“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激昂旋律,走出了争当“油老三”、建设全国最大稠油、超稠油、高凝油生产基地的光辉历程;从“辽一井”开始,黑色石油与白色盐碱地结下不解之缘。
可以说,“辽一井”打开了下辽河平原石油宝藏的大门,奠定了辽河油田开发建设的第一块基石,见证了全国最大的稠油、超稠油、高凝油生产基地持续发展壮大的历程。
“辽一井”虽然已经退出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的历史舞台,但它依然是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被镌刻在辽河发展史册的第一页。如今,“辽一井”是中国石油企业精神教育基地、辽宁省和盘锦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王晓达
辽河油田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处处长、新闻办主任
▎作者:张树清
辽河油田党委宣传部理论科科长
监 制:赵 菲
后期混音:王 悦
联合出品:市融媒体中心、市文联、市作家协会、
市摄影家协会
编 辑:孙洪霞 朱晓伟 陈海洋 尹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