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读盘锦|关东才子李龙石)
辽河从内蒙和长白山发源,奔腾千里,近辽东湾时形成了三岔河。这三岔河后来闻名于世,倒不是因为它水势如何浩淼,而是先有唐皇征东,在此踏蟹桥过河的故事流传至今;后来又出了个大才子李龙石的缘故。
辽海一带自古穷僻蛮荒,到了清朝末年,更是天灾与人祸频仍,洪水与兵戈交烈。然而天下滔滔之际,往往有大才独步。李龙石诗文以其悲天悯人的君子情怀,雄浑瑰丽的奇风雅趣,横空出世。恰似严冬炭火、曙后孤星,不仅光耀于同代,且薪传于后世,成为辽河口地域文化的奠基之作。
龙石公原名澍龄,字雨农,号东白,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一八四一年)生,光绪三十三年(公元一九〇七年)卒,辽河下游三岔河绕沟(今盘山县古城子镇青莲泡村)人氏。少年未涉世,即以才气动乡关。二十二岁中举,之后屡次赴京会试,则因得罪权贵,铩羽而归,从此困顿州县。挥尽家蓄,不得奋见仕途。
其为人侠义,豪气干云,常为民请命,做不平之鸣。一次偶然北上昌图探亲,得知怀德县出台新令,将田赋翻了两翻,农民不堪重负,纷纷抛家舍业,远走他乡。他基于义愤,代乡民拟状向昌图知府申诉。不料这怀德县令的官位正是重金从知府手里买来的,他伸张正义不成,反被罗织个诬陷朝政、结交反逆之罪,报吏部褫去举人名分,发配西北萧关。差官李福感于龙石公为人,行至山海关时,毅然焚毁文书,将他释放。龙石公只身亡命京师,藏匿在同年京官徐少云等家中。数年后左宗堂去世,他在友人举荐下代五府六部十三科道草拟挽联。其联搜括世上人间美赞之词,倾尽五湖四海哀悼之情,一时震动朝野。从而有机会面叩刑部大员,陈诉冤狱,得以昭雪。
回乡后,龙石公筹办“养园”学馆,传道授业,培育英才。当时辽河下游洪水肆虐,为根治水患,他向当局呈请开浚双台子河,获得奉天衙门批准实施。以新民一府之赋,将辽河主道导入双台子河。无边无际的辽泽洼地,由此变为鱼米之乡。八国联军入侵及日俄战争时,天下大乱,他会同知名缙绅倡设乡团,招安张作霖等部非法武装,首创清末民初关东新局。
他的诗词文章则写世道之难言,颂人间之纯情,名噪辽沈,时有“压倒三江王尔烈,关东才子李雨农”的民谚传扬。其弟子于在藻于民国十九年辑龙石公遗文十八卷成书,名《李龙集》。岁月蹉跎,时光飞逝,该书幸存孤本为其四世孙李恩轩所珍藏,如今成为李龙石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英雄割据俱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龙石诗文未随山川风雨以销蚀,一生心血得奔腾不息于千秋万载,实属一代文伯之慰,更是我盘锦人民之福!它将使我们得以继承往圣先哲的薪火,进而激发超越前贤勋业的雄心,以再造辉煌于当代。
郭兴文先生有词《调寄临江仙》为证:塞外文心挟浩气,风光驰骋边城。何堪良骥绊蒿蓬,穷通时所异,信义古今同。
书剑恩仇天阙事,纶巾点指从容。龙石才隽傲关东,九河千古月,长照大荒明。
▎作者:刘民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协理事。著有小说集《烦恼少年》(春风文艺出版社)、长篇小说《煮鹤记》(昆仑出版社)、长篇小说《甲午战争》(华夏出版社)、电视连续剧《甲午陆战》,作品曾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辽宁优秀电视剧一等奖、最佳编剧奖、“五个一工程”奖等。
监 制:赵 菲
后期混音:王 悦
联合出品:市融媒体中心、市文联、市作家协会、
市摄影家协会
编 辑:孙洪霞 朱晓伟 陈海洋 尹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