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读盘锦|二界沟的排船人)
作为一项古老的技艺,二界沟“排船”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是张兴华。
张兴华对排船技艺的精湛掌握,是他在业内摸爬滚打30多年的结果,更是他“偷师偷艺”加自我摸索的结果。如今,张兴华是盘锦唯一一家木船排造厂“远航造船厂”的主人,也是盘锦仍然掌握着全套古法排船技艺的唯一一位匠人,像张兴华这样的匠人,用老话儿讲就是“掌作”了。
排船需要木匠、铁匠、捻匠等多个工种的通力合作,通常有30多人,“掌作”就是这个团队的“技术领袖”。其技术的优劣决定着废料率的大小,也就决定了一艘船的造价,好的“掌作”能为船主省下不少成本,更决定着所排船只的质量,也就决定了这艘船在使用期间的维修频率,甚至决定着船上人员的生命安全。于是从古至今,定制船只的人家无一例外都对“掌作”相当挑剔,非技术、人格都达标者绝不能够委此重托。
实际上,人们往往只管挑好“掌作”就好了,排船所需的其他工匠都可以委托“掌作”去遴选,所需材料也可统统交由“掌作”来采购,相当于把一条船整个承包给了“掌作”。
据张兴华介绍,排一条船通常需要1800多块木板,经由22道环节将这些木板一块块拼装上去,严丝合缝那是必须的,若有一丝合得不够妥帖,那船就肯定漏水。30多个工匠这么做下来,大致需时60多天。
工程就在张兴华的远航造船厂里进行,几乎常年都会有成排的木船泊在坞道上,船帮的天蓝色彩漆漆痕斑驳,或者正等着维修,或者正候着除虫——海里有一种虫子专会寄生在船只底部,日夜不停地盗嗑船底板,非除不可。正在排造的船则会撂在最显眼的位置,或者已有骨架,或者就差上甲板了。排船用具散落在船体四周,会发现它们只是部分现代化了,古老的斧头、锯子等仍在沿用。其中最具古范儿的一件工具或许要算那个硕大的熏蒸炉了,虽说是炉,却貌似一条大号的炉筒子,铁质,那是给木板制弯用的,在其下面架灶烧火,内腾蒸汽,把木板顺进去蒸软了,再弄出特定的弧度来。每操作一回都至少需要八九个小时,场景十分耐看。
二界沟的排船不仅延续了古老的技术方法,也还承继了传统的庆典活动,后者就多被今人称为“仪式”。主要有三道仪式。一是“砍龙骨”,龙骨是船只最底部的构件,其他所有构件都要基于龙骨顺序组装,相当于一幢大型建筑的基石。二是“上大鼻子”,大鼻子是船只最前端的构件,学名叫“艏柱”,船只下海远航时冲风破浪打头阵的就是它,通常以刺槐为材,再以铁皮严密包裹,并漆成红色。三是“下坞”,这是船只排竣后第一次下海的仪式,下到二界沟西畔的西大沟里,西大沟直通辽东湾。
三道仪式都要择吉日吉时。吉日通常选农历的双日子,吉时则多选在上午8点零8分,燃鞭放炮,并由船主亲自“挂红”,也就是将一条数米长的红布挂到龙骨、大鼻子上,或以红色团花装饰船体。“上大鼻子”时,还要由“掌作”张兴华将一枚铜钱塞到大鼻子与龙骨的接合处,这铜钱则必须是乾隆年间的,渔民认为那是中国史上最鼎盛的时期,用这个时期的铜钱才足够吉利。自20世纪80年代入行以来,张兴华和他的团队已排出了800多艘船。
▎作者:杨春风
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盘锦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第24届高研班学员。创作出版了《红海滩》《闯关东纪事》《田庄台事情——辽河水道文明纪实》《辽宁地理文化》《情系大地肖作福》《印象盘锦》《辽宁地域文化通览•盘锦卷》《盘锦文化丛书之一:湿地风》《盘锦事情——辽河口湿地的城市印象》等十余部著作,其中《闯关东纪事》《田庄台事情》连续获评第七届、第八届辽宁文学奖。
监 制:赵 菲
后期混音:王 悦
联合出品:市融媒体中心、市文联、市作家协会、
市摄影家协会
编 辑:孙洪霞 朱晓伟 陈海洋 尹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