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读盘锦|这片芦海如此美丽)
听到盘锦这个地名的时候,我先从字面理解着它的含义,那一定是个充满鲜艳华美色彩的锦绣之地。但是,一听说这是依托辽河油田发展建设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我就怀疑:“盘锦”是否能如它的名字一样,鲜艳依然,华美如初?
从沈阳驶向盘锦的一路上,两边的庄稼地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水稻田。偶尔,才是我在西北从小看惯了的玉米、大豆和高粱地,这些眼熟的植物让我定下神来,肯定我们是在东北而不是身处江南水乡。
踏上盘锦的土地,迎接我们的,无论是青年女作家宋晓杰,还是作协主席王本道,抑或是市领导,以及普通的盘锦百姓,他们都在不间断地、饱含深情地向我们推介着年轻的盘锦:塞外江南、鱼米之乡、丹顶鹤之乡、黑嘴鸥之乡、全国首批小康城市以及石油、大米、芦苇、海滩等等。
就在我被各种新名词、新概念牵引着一时无法消除陌生感时,我走进了盘锦的苇海。我以为,用“海”字来做芦苇的后缀,不过是当地人想形容、夸大芦苇的茂盛而已。但当我们乘着小船进入芦苇荡深处时,浩淼的苇海以它那宽广无边的胸怀一下子包容了我们,令我瞬间为这种宽广感到猝不及防。
放眼望去,辽阔无际的芦苇海洋,碧绿如洗,满目苍翠,深不可测,密不见底,空气中到处弥漫着苇叶的清香。随风起舞的芦苇,风吹苇涌,风止苇静,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梦幻之中,一根根柔软又坚硬的芦苇,密密丛丛扎根于水中,相互依偎,相互慰藉,相互支撑。西方的哲学家——帕斯卡尔这样形容芦苇:人的生命是脆弱的,正如一棵芦苇,一阵风都会将它折断。但人与其他一切生命不同之处在于,人是一棵会思索的芦苇。哲学家将人比作会思索的芦苇,但是许多人却长时间不去认识芦苇有着怎样的高尚品格。至少,虚怀若谷的中空芦苇,在风中秉持淡泊谦逊地低着头,自在怡然地活出一份与世无争的恬淡来。
然而,脆弱的人在芦苇面前,却总要表现出强大甚至是跋扈的力量。相当长一段时间,盘锦的苇海,也如我童年生活的那个小镇一样,在人为破坏中,失去了生命的光泽和活力,日益萎缩,凄苦无奈地度过了漫长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万幸的是,人毕竟是会思索的芦苇,终究看到了单纯追求自身发展而不去保护生存的环境,必将受到无情的惩罚。生活在芦苇身边的盘锦人清醒了,盘锦人开始对芦苇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开发,使一根根孤独脆弱的芦苇集群而长,长成为一簇簇、一片片……最终,苇海茫茫,海天相接。盘锦人骄傲地说,这是世界第一大芦苇荡!
盘锦苇海的壮观与恢弘,是通过貌似微薄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了众志成城,壁垒森严的磅礴气势的,饱含了盘锦人保护环境的理念和深沉的热爱。
▎作者:张艳茜
女,著名作家。《延河》文学月刊常务副主编。
监 制:赵 菲
后期混音:王 悦
联合出品:市融媒体中心、市文联、市作家协会、
市摄影家协会
编 辑:孙洪霞 朱晓伟 陈海洋 尹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