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读盘锦|心安处便是故乡)
每当站在家里11楼的窗口,遥望着窗外那一片片崭新的楼群,就禁不住回想起双台子区的发展变化。而从我自己的几次搬家中,更是有着切身感受。
刚到双台子区时,从三十平米的出租屋,到自己买房,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家,我用了两年时间。那是一座整洁的平房,在供销大厦的后面。在正房和门房之间,还有一个院落,小小的一片天地是儿子童年的游乐场,至今提起来,依然是充满着怀念。但是,出门要走一段泥土路,遇到下雨,坑坑洼洼,积满泥水。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几年。后来城区改造、动迁,又住进了一百多平的楼房,出门的路也进行了整修,成了一条比较繁华的商业街。这时候的双台子区,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十年后,我再次动了换房子的念头,又搬进了更为宽敞整洁的新家。这时候的双台子区,已经很难再找到棚户区了。
我一直以为,朝夕相守了三十多年的小城,一切已经了然于心,没什么可看的了。然而,这次随着文联、作协的朋友们采风,第一站就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车子从中华路拐进乡路,整洁的林荫道,道路两边的稻田里,水稻举着沉实的稻穗在阳光下泛着金黄的光芒。秋天的盘锦,随处都是金黄富足的样子。
在任家村的高端人才公社,我们一处一处走着,集贤堂、慧知堂、悦心堂、和畅堂、静逸堂、雅风堂......看得出来,双台子区在用智慧集纳智者们的聪明才智。离开高端人才公社,我们去了湖滨公园,儿子小的时候,我经常带着他,先在辽河堤坝上闲溜达,望着辽河默不作声地奔向大海,给他讲辽河的渊源,讲那些年的水患,讲这一条大河留给我们的大片湿地,还有那么多的候鸟……
湖滨公园的很多地方都留着我和儿子的共同记忆。动物园是我们去的次数最多的地方,儿子大学毕业那一年,我和儿子在公园里租了一辆双人自行车,重走童年路。如今,很多地方已经不一样了,除了动物园,其他收费的经典场所都悄然免费开放了。在湖滨公园,我们还看到辽河碑林正在进行修缮、改造,很是期待它焕然一新的样子!
双台子区总是在不经意间展示着它独有的美好。早就听说辽河湿地公园有灯会。我想:那有什么可看的呢?但是,去过的人都说好,我也就动了去看看的心思。穿过灯火通明的西桥,在辽河左岸的两侧,半天才找到车位。沿着辽河左岸,各种民宿、传说灯盏,红楼梦场景,体现盘锦特色的景点以及小吃和演出,在东、西两桥之间,在草坪疏影之间,辽河水岸的霓虹夜色,让人恍惚,天上人间,这幻梦般的大美,把艺术与生活恰到好处地融合、对接,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不屑一顾。
这个秋天,当我站在另一种高度,去回望曾经,去体味双台子区,越发地感到:此心安处,便是一生再也走不出的故乡......
▎作者:海默
盘锦市作协副主席,散文、诗歌等散见等多种报刊杂志。入选多种年选,多次获得征文奖。获得中国作协2017年少数民族重点作品出版扶持专项,出版诗集《等风来》。
监 制:赵 菲
后期混音:王 悦
联合出品:市融媒体中心、市文联、市作家协会、保存为草稿
市摄影家协会
编 辑:孙洪霞 朱晓伟 陈海洋 尹咪啦 胡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