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读盘锦|大海馈赠的珍品)
大家都说盘锦能留人,还“养人”。这大概是由于盘锦城市小、人口少、物产丰富的原因吧。城市的小,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互动。人口的少,方便了友与友之间的相互关照。丰富的物产,则为这种持久的互动与关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久而久之,就使盘锦成了一个人情味相对浓郁的宜居之所。
辽东湾出产的海鲜,就是促成这份人情味的重要资源。这样说并非指一个城市的人情味是以馈赠海鲜为基础的,实际上河鱼、河蟹等河鲜,碱地柿子、碱地草莓等内陆物产,也都是盘锦人经常使用的沟通与关照的重要物资。
盘锦的海鲜大多由二界沟的渔民捕捞而来。
印象中,每年最早品尝到的都是虾爬子,那几乎已等同于春天的味道了,春天来了,家家户户的窗子里就飘出煮虾爬子的鲜灵味儿了。
夏天,则到了吃海蜇的时候,鲜海蜇,顶极新鲜的、是从海里捞出来就炖,而不必经过矾化的。这是靠海而居的盘锦人得天独厚的“口头福”。
在盘锦,有一道菜叫“海蜇炖肉”,成朵的新鲜海蜇和改刀成方块状的猪五花肉放在一起炖,端上桌时,在洁白的磁碗里颤悠悠的,似乎每一缕纤维里都还流溢着纯正的滋味。这道菜是福德汇的大厨从二界沟的渔民那儿学来的。早年二界沟的渔民并不把海蜇当好玩意儿,无意中将其兜捕上来,大多时候也是再度抛撒回大海。后来,有人就偶尔起意,把捕来的一只大海蜇扔到锅里跟猪肉一起炖了,竟吃出了意外的好滋味儿,且是太好太好的那种。此后盘锦人慢慢就开始吃海蜇了。
福德汇饭店在挖掘辽河口地域的传统食艺之时,无意中,在二界沟渔民家里看到了这道菜,回到饭店里做的时候,没成想,海蜇一入热锅就化成了汤水。他们又回头向二界沟的主妇们学艺,也才使这道菜搬上了大饭馆的台面,让我们这些并非居于海边之人有了以飨口福的机会。
盘锦人时常用来沟通感情的还有各种虾,有毛虾、青虾、红虾,以及各种虾制品,如:虾油、虾酱、虾皮、海米,都是二界沟的传统海产品,名声响亮。其中虾油、虾酱的制作很有看头儿。制作这两样产品的厂家都会有一大块平坦的空地,空地上一顺水地摆满了大缸,装着正在发酵的虾,缸口扣着苇编的盖篓,单是这场面就已足够吸引人,耐看又古朴。如若再以补网的渔家妇女为背景,那景致就更有韵味儿了。
为了感谢大海的馈赠,也为了铭记古老的渔家传统,2016年开始,盘锦每年都会举办“开海节”,将种种濒于失传的渔家风俗重新拣拾了回来,郑重而虔诚。
二界沟渔民每年都有一个“开海日”,也就是在春潮拱起冰排之后,渔船第一次下海捕捞的日子,庆祝项目也很丰富,尤其以“渔家号子”最令人瞩目。
渔家号子是渔民在历时悠久的渔事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伴随劳动的歌唱,由“号头”领唱,有众人和唱,在这一唱一和中,就统一了众人的意志。那是一种独特的韵律,已在辽东湾岸畔传唱了许多个世纪。
“开海节”也是盘锦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就像花儿一年一开,盘锦那浓郁的人情味,也就在这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中年复一年地得以传续。
▎作者:杨春风
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盘锦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第24届高研班学员。创作出版了《红海滩》《闯关东纪事》《田庄台事情——辽河水道文明纪实》《辽宁地理文化》《情系大地肖作福》《印象盘锦》《辽宁地域文化通览•盘锦卷》《盘锦文化丛书之一:湿地风》《盘锦事情——辽河口湿地的城市印象》等十余部著作,其中《闯关东纪事》《田庄台事情》连续获评第七届、第八届辽宁文学奖。
监 制:赵 菲
后期混音:王 悦
联合出品:市融媒体中心、市文联、市作家协会、
市摄影家协会
编 辑:孙洪霞 朱晓伟 陈海洋 尹咪啦 胡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