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读盘锦|珍爱的黑嘴鸥)
黑嘴鸥是一种以神秘著称于史的鸟,我们时下所能见到关于黑嘴鸥的最早记载是在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笔记中,那是1000多年前的事儿了。
1871年冬天,有一位欧洲探险家声称在厦门地区看到了这种鸟及其巢穴,并将其命名为“闲步鸥”。十三年之后,又有一名法国探险家自称在俄罗斯贝加尔湖附近两次见到过此鸟。打那之后的又一个多世纪里,再也没有人声称见过此鸟踪影。
到20世纪70年代,有消息说蒙古境内出现了黑嘴鸥的踪迹,研究人员搜寻它的热情再度高涨,最终却仍然一无所获。于是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式宣布:黑嘴鸥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鸥禽,其聚居地点、生活习性与繁殖规律至今仍不为人知。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1989年春天。那一年的5月22日,盘锦市辽河口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梁禹在当地找到了2个黑嘴鸥鸟巢和4枚鸟卵。随后,一支再一支由中外鸟类学家组成的调研小组奔赴这片湿地,不仅确定了辽河口自然保护区内共有大约1200只成年黑嘴鸥和310多个黑嘴鸥巢,还借此观察到了黑嘴鸥的一系列生理现象和繁殖活动。与此同时,还确定了两件事:一是黑嘴鸥以辽河口湿地为繁殖基地;二是辽河口湿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黑嘴鸥繁殖基地,其黑嘴鸥数量占全球的2/3之巨。
于是,盘锦人宣布:盘锦是黑嘴鸥的家乡。
接下来许多年,盘锦人以此为荣,并把这鸟当作了自家孩子那般看待。黑嘴鸥每年4月初飞来盘锦,抵达后就开始寻觅配偶,到了5月初就开始筑巢。大多把巢筑在红海滩的滩涂里,筑在潮水淹不着的小潮沟的边上。这样,既不会被轻易发现,又不会有不见天日的慌闷感。
黑嘴鸥的巢用干草枝搭就,也是圆形,直径1尺多。每年都要筑新巢,因为去年的旧巢经过夏天的水淹以及冬天的冰冻,到了第二年往往就已塌陷或腐烂了。
巢筑好了,就开始产卵,然后孵化,孵化期20多天。6月初的时候,雏鸟就开始蹬壳了,会在一个艳阳天里相继出生,一窝能有三四只的样子。最为神奇的是,雏鸟只需被阳光普照2小时左右,绒羽就会完全干爽了,站起来就能下水,下水嬉戏或者觅食。
再过些天,亲鸟就会带着雏鸟去到海边,让雏鸟感受大海的湿气与腥气,尤为紧要的是,要尽早教会雏鸟长途飞翔的技能,盘锦人将此称为“训飞”。
然后,秋天到了,那意味着黑嘴鸥将要离开,约略从10月初开始,到11月末结束。不同的是每一只渐行飞离的队伍都较来时更为庞大,因为已有无数只幼鸟加入其中了。至于它们的漫漫行程,盘锦人也已通过环志的回收信息确定了两条路线,一是经丹东、黄海、韩国,抵达日本中南部;二是经天津沿海,抵达江苏盐城、浙江温州、台湾及香港,到那边过冬。
黑嘴鸥最爱的食物是“海蚰蜒”。这东西也叫“沙虫”,形似蚯蚓,又比蚯蚓更长。长在海滩之中,黑嘴鸥能把它叼出来,一抻多老长。那种软壳的小海蟹和小鱼,黑嘴鸥也都吃。
即使不曾亲见,而只是通过图片,也能知道黑嘴鸥是种多么漂亮的鸟。这种鸟通体只有黑白两色,且搭配交错得相当和谐,很容易就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娴静的书院气女生。当这样的女生汇聚一堂,又伫立成排,会是怎样的景致?仅是想想,就已心悦。
▎作者:杨春风
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盘锦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第24届高研班学员。创作出版了《红海滩》《闯关东纪事》《田庄台事情——辽河水道文明纪实》《辽宁地理文化》《情系大地肖作福》《印象盘锦》《辽宁地域文化通览?盘锦卷》《盘锦文化丛书之一:湿地风》《盘锦事情——辽河口湿地的城市印象》等十余部著作,其中《闯关东纪事》《田庄台事情》连续获评第七届、第八届辽宁文学奖。
监 制:赵 菲
后期混音:王 悦
联合出品:市融媒体中心、市文联、市作家协会、
市摄影家协会
编 辑:孙洪霞 朱晓伟 陈海洋 尹咪啦 胡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