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读盘锦|渔猎文化)
盘锦张家村原来叫张家窝棚,村民以张姓居多。张永泰和他的儿子、孙子以及他们各自妻子的坟茔,也都位于绕阳湾畔的一小片荒滩上。
张永泰的重孙张连成现已经81岁的高龄了,仍住在村子里。张连成的儿子张亚镇正当壮年,也在村子里持续着张永泰的生活方式,也就是种地之余捕鱼摸虾。与太祖张永泰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张亚镇捕鱼摸虾已不再是为了补贴生活,而是对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继;张亚镇也不再是个业余的渔者,而是有了“传承人”的身份,担负了将这种技艺发扬光大并传续下去的重大责任。
如今的张家村也还有一批愿意随张亚镇下河捕鱼的人,毕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和张亚镇同样的渔猎文化的熏陶,都曾屁颠儿屁颠儿地跟在父辈的身后去到河边,都是在打鱼摸虾的过程中不学自会了“狗刨儿”,也都曾以扛着满麻袋的鱼虾而第一次见识了姑娘们秋水似的眼眸,后来又都曾以此收获了孩子们的仰望。
张家村的村民对打鱼摸虾有着更为深厚的情结,还有着“水在门前走,谁不喝一口?”的俗谚所给予的动力。
这样的动力显然也不再是调济餐桌或周济生活,而是指向了文化,指向了文化胎带的那种高级,以及这高级所必然带动的一应实惠。作为渔猎文化的传承者,张亚镇和他的渔友们实际上已由此获得了其他村民所无法得到的东西,尤其是社会的礼遇和厚待。更美妙的是,他们发现自己竟然已渐渐开始享受这样的情境。
当初,张亚镇刚刚面对摄像头的时候,拳头总会下意识地攥起,再攥紧,那张黎黑的脸膛也会紧跟着涨红,嘴巴也不听使唤,半天难以吐出一句主次分明的话来,那状况曾让很多人深感同情。如今的张亚镇则早把那些个长枪短炮视作寻常,虽然天生的木讷让他仍不能妙语连珠,却也总能让每个记者都大有所获。
从源头上讲,渔猎文化是盘锦内陆农民求生求存的一种自发性创造,虽非他们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却也是补贴生活的日复一日的重复性行为,而非一朝一夕或一招一式,于是得以在时光的流逝中,水到渠成般地形成为一种生活习俗,进而使这种农耕兼渔猎的生活方式成为其普遍的生活模式。
凡事一旦形成为模式,中断往往就只能迫于外力,也因此,渔猎活动在这片大湿地得到了历时悠久的延续,直到社会生产的持续发展使之不再是生活的必要补充。如果没有文化的及时到场,这种古老的技艺是否会就此中止?我们不得而知。但能确定的是文化确实激活了这项传统的技艺,并使更多人以文化的传承为动力,再度拣起了那一件件冷落已久的渔具。绕阳湾作为这种种老渔具的用武之所,也就使它的“渔的老家”之美誉得到了近乎完美的落实。
▎作者:杨春风
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盘锦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第24届高研班学员。创作出版了《红海滩》《闯关东纪事》《田庄台事情——辽河水道文明纪实》《辽宁地理文化》《情系大地肖作福》《印象盘锦》《辽宁地域文化通览?盘锦卷》《盘锦文化丛书之一:湿地风》《盘锦事情——辽河口湿地的城市印象》等十余部著作,其中《闯关东纪事》《田庄台事情》连续获评第七届、第八届辽宁文学奖。
编辑:赵江华 梁媛 王天
来源:读盘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