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读盘锦 | 辽河口的移民)
今为止,辽河口五千年的历史,移民在各个时代都发生过。从清顺治十年(1653年)颁发《辽东招民垦田授官例》开始,就有大量的关内山东、河北移民涌入。晚清政府鉴于北疆不断被沙俄侵占,提倡“移民实边”, 移民便成东北地区县城主要人口分布。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盘山厅时,境内已有人口130738人,这13万人口中,应当有早期移入民委成土著(无计)的、明、清朝庭戍边派驻兵士,余者大部分是“顺治大拨民”以后发生的移民。
清末民初,张作霖、张学良助推辽东移民大潮,成火车皮地从关内载入闯关东的流浪者,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觊觎东北的沙俄、日本侵略者企图靠移民来改变东北土地性质的阴谋。东北沦陷时期,1934年盘山县有人口203569人,比建厅时增加了7万多人口,这增加了的七万人口中,除了有日本侵略者从朝鲜半岛和本土强征和欺骗来的大量外域移民来耕种水稻的3万人外,余者大部分是受张氏父子鼓励移民增量颇大,匡估自1914年至1931年间,盘锦能有4万人自关内移入。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农垦稻作,集体转业部队、退伍军人、国家干部陆续分配来开发南大荒,人数不断增添。到1970年时,盘锦人口为54万人,年增长率为2.7%。主要是辽河油田会战,迁入大批石油工人和随至而来的家属、子女,还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省直机关干部走“五七道路”,使当时盘锦地区的总人口比建国时翻了近两倍。到1975年末, 盘锦地区的总人口达到了71.79万,是1965年的近两倍。三十多年前,又从营口过河了300名在职干部,招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900多人,120万盘锦人民踏上了建设新盘锦的征程。
人至河口滩海载。世世代代迁至于辽河口的移民,一旦被滩海博大的胸襟和宽广的视角所包容,便提升起学习、借鉴、吸纳的能力,构建成了一种全新的“合金文化”——辽河口文化。移民是具有方向性选择的。移入群体大体上也是滩海地区的移民居多,或来自于山东黄河口流域,或来自于河北滦河口流域,这样的移入者里面有两种情况:来自海边的不异于是进行海洋文化交流的,在介入的新域时,可能感觉其与故地的海洋环境略有差异,身份属于大同小异的海洋属性;二是来自于农耕群落的,面对的是崭新的滩地,亦或与故土小有的差异,从略有差异的旧环境而移入了可以融入的新环境,在这个“磨合”的过程中,会有少数的“水土不服者”或转出或臣服,而从中原黄河海域带来的海洋文化力量过于强大,形成母体驱动支配作用,很快吸纳了本地早已固存的同质,从而成为盘锦滩海地域坚强的支撑,这也是汉文化坚强的向心性作用力量显示!
从五千年前开始,盘锦滩海上的先民在恶劣艰险的环境中点燃文明的火炬,并延续到今天,足见脉延力之强旺、影响力之深远。天赐丰饶的河海,赋予了这里的人们以灵动的思维与智慧;漂泊不定的生存空间,培植了他们流动奔放、适者生存的能力;饱受兵燹之灾、逢临绝地求生存的环境,造就了他们的血性刚烈、敢于斗争精神,这种精神在外来打击、民族危亡关头,犹显突出展布;海宽河众水运发达,让他们逐商慕利,诚实守信;滩海上的风波浪险,结成了他们同舟共济、团结互助的自然联盟,拓展了他们热情洋溢、开怀包容的胸襟;索求于新域探究奥秘,让他们重视追求新知识与新技能;与湿地为朋与动植物为友,让他们滋生出敬畏生命、感恩自然的仁爱情怀……
▎作者:刘长青
曾任盘锦日报社文艺部主任(主任编辑),现任盘锦市作家协会主席。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水陆边缘》、评论集《当代流行歌曲一百首赏析》、长篇小说《浊海》以及地域文化专著《滩海情》、《盘锦万象》(与他人合作)等。
后期混音:王 悦
联合出品:市融媒体中心、市文联、市作家协会、
市摄影家协会
编 辑:孙洪霞 朱晓伟 陈海洋 尹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