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增产10万吨是如何做到的 ——辽河油田茨榆坨采油厂产量“三连增”探秘)
元旦刚过,位于沈阳辽中区的辽河油田茨榆坨采油厂矿区大院内张灯结彩,洋溢着浓厚的喜庆氛围。盘点过去三年,茨采人多了一份稳稳的幸福——
2016年,生产油气当量36万吨,2017年43.7万吨,2018年46.8万吨。三年来,茨采产量净增10万多吨,增幅居辽河14家油气生产单位前列。
一个投入开发30多年的老厂、小厂,何以实现“三连增”?
厂长卢诗诰说:“通过深挖资源潜力,提高生产组织效率,激发全体员工合力,实现了发展新腾飞的既定目标。”
创新思路大查找,勘探增储大突破
年关将近,东北大地千里冰封,但沈阳市辽中县的田野里却钻机轰鸣,茨606块新井会战正酣。
2018年,茨采在茨606等3个区块新增探明储量828万吨,占全辽河当年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一。为尽快把储量转化为产量,该厂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预计三年内在这3个区块新建产能10万吨。
“得益于勘探上不断取得新发现,茨采近三年来部署的产能井,从年均十几口增加到五六十口。”厂总地质师兼地质所所长邵建中话语中洋溢着喜悦。
然而,就在六七年前,茨采打井还面临“无米下锅”的窘境。
茨采是典型的“碎”油田,全厂有98个开发单元,盆地内的3个主力油田含油幅度低、递减速度快,外围的3个小油田低产低渗。茨采人把地下油藏比作地里的“土豆”,越到后期,刨到“土豆”的难度越大,“土豆”的个头越小。2010年前后,因为勘探上持续没有突破,茨采产量曾一度掉到30万吨以下。当时,油田流传一种说法,“30万吨以下的采油单位要进行合并。”茨采上下人心思动,许多职工想方设法要调走。茨采地质人深感“压力山大”。
勘探无止境,认识无疆界。压力面前,茨采人认识到,随着勘探开发进入后期,老区已很难再有整装的油气藏发现,勘探重心、勘探手段、勘探思路必须调整。近5年来,他们调整勘探思路,将勘探方向从构造主体的高部位转向低部位的微构造和周边复杂区域,勘探手段从单纯依靠局部老井试油转向区域整体解剖。
同一时期,茨采勘探的技术能力、资料品质也有了较大飞跃。茨采在采油单位率先建成了地震工作站,地质所每年选派技术人员到东方物探、长城钻探等单位培训,提高了资料分析解释能力。近5年,油田公司在茨采新采集了三维地震1373平方公里,地质人员看到的地下“图像”更加清晰。
技术手段的丰富,为老区精细查找提供了可能。三年来,茨采勘探人员解释复杂区域构造的密度由100米×100米加密到25米×25米,等高线密度由100米精细到10米。更加精细的研究,意味着更大的工作量。“与以前相比,现在要找到相同规模的储量,解释分析的资料至少增加三四倍。加班的日子更多了,但因为方向对了,出的成果多了,感觉也值了!”厂地质所勘探室主任涂伟伟说。
精细研究带来认识飞跃,茨635块的发现就是一个典型。该块位于茨榆坨油田南段低部位,根据“上坡找油”理论,过去勘探人员认为这个区域不具备油气富集条件。近两年,他们通过深入研究老资料发现,该区域其实是洼地中一个相对较高的微构造,具备一定潜力。去年,滚动探井茨635井喜获工业油流,新增探明储量108万吨,带出新井9口。
近5年来,茨采勘探人员每年解释三维地震资料400平方公里以上,每年落实有利圈闭3-5个,部署滚动探井3-5口。2016年以来,茨采新增探明储量1400多万吨,占全辽河五分之一。
充足的储量补充,为产能建设提供了“口粮”。近三年,茨采实施产能井142口,2018年新井年产量5.1万吨,是2015年的2倍。
锁定目标大落实,运行效率大提高
“已明确的措施井,要争取早排运行、早上作业、早见产量……”每月25日左右,茨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冯飞都要牵头组织厂里的工艺措施推进会。
由党务领导牵头协调生产,这在油田并不多见。去年,冯飞多了一个“职务”——工艺措施上产领导小组组长。“我虽不太懂生产,但也要充分协调各方资源,为上产出力。”他说。
近三年来,为完成来年的产量增量,茨采每年都编制上产方案,将增量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具体方案上。与上产方案相对应,全厂成立勘探与评价、地质措施、产能建设、注水开发、采油管理挖潜、工艺措施、重大开发试验7个项目组,明确目标进度,阶段考核兑现,提高方案执行力。去年,各项目组进一步“升级”,组长由主要生产单位和部门的科室长升级为厂领导班子成员担任。
“项目组成立后,打破科室壁垒,压缩管理流程,减少拖和等的时间。”谈起项目组模式带来的变化,重大开发试验项目组副组长、厂副总师兼工艺研究所所长刘涛感触颇深。他举例说,以前,化学驱注剂泵上的一个零部件坏了,如果按部就班地走流程,从报维修计划到审批、选商、采购、换件,至少要三四天。现在,通过厂领导协调,走“绿色通道”,半天就能恢复生产。
项目组成立后,产能建设提档加速。茨采近三年的新工作量是以往的三四倍,产能建设涉及地质、计划、土地、钻井、作业等多个部门,流程有二十几个,一个环节耽误了一两天,整个流程就可能延误一两个月。为保障新井运行效率,产能建设项目组按照“钻前准备提前走,钻机按照计划走,产前跟着钻机走”原则,变“串联运行”为“并联运行”。征地、环评等环节,在计划下达后就提前准备,为后面的钻井、投产多留时间。去年,茨采新井平均投产时间,由原来的30天降至20天。
项目组成立后,措施的有效率也得到了保证。2018年,地质措施组通过优选措施,仅用了半年时间、一半的措施井数,就实现了全年增产目标。地质措施组强化室、所、厂“三级审查”,措施有效率高达90%。
项目组成立后,老井管理也上了新水平。因为构造破碎,茨采老井递减快,“井井见油,井井不久”。为破解这一难题,采油管理项目组开展对标管理,盯住躺井率、系统效率、检泵周期等6项关键指标,不断夯实老井稳产基础。2018年,茨采油井平均检泵周期797天,躺井率控制在3.3%以内,均处于油田公司前列。
上下人心大凝聚,工作热情大迸发。
“快摇啊,蜡打不掉,井就不喷了!”早7点,采油作业一区二号中心站站长郭峪江,一边摇着清蜡绞车把手,一边给同伴鼓劲。
“我马上就到!”中午12点,作业大队挂职干部张玺撇下饭碗,匆匆赶往茨34-217井作业现场,为这口疑难井“把脉会诊”。
“给油层喝的水,就得干净!”凌晨时分,文建明注水站站长卞勇打开分光仪,对注水水质进行精准化验。
数九寒天,忙碌的画面在茨采油区随处可见。产量三连增,成为茨采人最大的幸福源、动力源。
民生连着民心。卢诗诰说,企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员工群众生活得更好,反过来,让员工群众生活得更好,也会最大程度地激发全员发展合力。
三年来,茨采加大投入,办了许多好事实事,赢得了民心,激发了干劲。2017年,茨采新办了职工食堂,职工只需花十几块钱,就能吃到美味可口的一日三餐;茨采大院门口以前有个露天市场,脏乱不堪,通过与地方政府沟通,现在取缔了,厂门口的大道上新增了红绿灯,矿区内主干道新装了减速带,员工、家属出入更安全了;茨采公园的猴子、孔雀也多了起来,广场和公园新建和翻修了3个公厕,矿区亮化更加丰富……一件件民生实事,职工群众看在眼里,暖在心间。“去年兑现涨了四千多,矿区也更加漂亮,咱干活儿能没劲儿么?!”“老茨采”郭峪江道出心声。
公平关乎人心。三年来,茨采领导班子还努力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激发干事创业的动力。
过去由于历史原因,采油作业区之间的井站和管线交错,一个区偏远井站采的油,往往要经过另一个区的管线才能到达联合站,导致各区上报的产量与厂里统计结果偏差较大,考核结果难以服众。去年底,茨采对有计量争议的井站重新划分归属,实现了分区集中计量,为产量硬考核硬兑现打下了基础。
选人用人最能体现公平公正。作为偏远矿区,茨采近年来也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为留住年轻人才,该厂创造性地公开选聘31名挂职干部,作为副科级干部“预备队”,让年轻干部有了奔头。面对一线缺员问题,茨采将16座井站承包给员工管理,盘活人力资源66人,其中37人外闯市场,包站和外闯市场员工月收入分别增加近2000元和4000元。
“通过实施民生工程,创新体制机制,茨采上下众志成城,释放出上产的强大聚合效应。”厂党委书记邹君说。
辽河迈入千万吨稳产新时代,茨采正在向年产50万吨油气当量的宏伟目标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