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读盘锦 | 辽河口文化)
2012年,辽宁省政府下发文件,同意将辽河下游盘锦境内河段名称由双台子河更名为辽河。盘锦自此有了行政区划之外的自然区域属地——辽河口。辽河口很年轻,但盘锦此时已经走过了青葱岁月,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化思考——辽河口文化。
文化是一条河,总是新中有旧,旧中有新,或者说化旧为新,化新为旧,在一个复杂的过程中重组和再造,这一过程,在辽河口文化成长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辽河口地域文化。
调和,是辽河口文化在大形态上的体现。它扎根的水土,是自然之“和”的杰作,河口冲积平原,是河水与海水“和”的结果。盘锦的地理气候环境的表现也可以用一个字来代表,那就是“水”,河水、湖水、泡子水、海水,是这些水的特性决定了人的生存空间。广袤的湿地,水泽遍布,有泡子,就有高地——坨子、岗子,人们踞高而居,淘鱼网虾,赖水为生,渐成盘锦早期的坨子文化。
盘锦湿地有大美。河有岸,海有滩,水不同的陆地又给盘锦人提供了不同生活方式的空间。水稻种植为主的农耕、河运为基础的商贸、滩涂采拾近海的渔雁,都是从最初的生活方式逐渐升华到精神层面,进而形成了完整的文化。
在盘锦,因水的自然存在状态不同,人们利用水的方式不同,就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形态,但都可以归结为“利水文化”。包括工业化进程后的石油文化,也是处在苇海湿地的自然环境,生活生产与水联系紧密,至于向海发展后的海洋经济开启,更是“利水文化”的新高度。
因此,辽河口文化是盘锦多种“利水文化”之“和” 。
这种“和”不是数学上的简单加法,而是盘锦各文化形态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各种文化形态能够共生共荣,取长补短,按照文化进程规律不断成长。坨子文化发展为稻作文化,渔雁文化发展为渔家特色旅游文化,石油文化融合港口文化等等,在这些文化变革过程中,没有出现变革的阵痛,都是按照“和”的规律,自然演变。更为可贵的是,新的文化形态的出现不是对之前文化的抛弃,盘锦人十分善于总结提炼各时期文化精髓,加以升华,固化艺术形态,使其在新的文化生态中,展现出即共鸣于“乡愁”,又领先于时代的不竭生命力。
稻草艺术节、插秧节、开海节、冬捕节、冰钓活动、田庄台庙会等,涵盖了稻作文化、湿地文化、坨子文化、渔雁文化、商贾文化等不同时期盘锦“利水文化”的精髓,并赋予了新的艺术形态和内容。二界沟特色渔村、田庄台古镇、大米博物馆、河蟹博物馆、蒲草工艺品博物馆、稻作博物馆、辽河口湿地等各种形态博物馆,更是将盘锦多元“利水文化”长久保存。因此,融和,是辽河口文化在人文情怀上的体现。
▎作者:王爱东
盘锦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从事电视纪录片、专题片创作工作。主创了盘锦建市30周年大型政论纪录片《奔流》以及《文明盘锦说》、《城市故事》等城市电视宣传片。
监 制:赵 菲
后期混音:王 悦
联合出品:市融媒体中心、市文联、市作家协会、
市摄影家协会
编 辑:孙洪霞 朱晓伟 陈海洋 尹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