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个石油人,走进了国务院)
背景介绍
2018年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请五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者围绕“改革开放与中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来自中国石油辽河油田欢喜岭采油厂的采油工赵奇峰便是其中一员。
赵奇峰是谁?
赵奇峰,男,44岁,中共党员,汉族,曾获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技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辽宁省功勋高技能人才、最美辽宁工人、首批辽宁工匠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扎根采油一线25年的赵奇峰,凭借执着奋斗和刻苦钻研,从一名普通采油工成长为我国石油工业油气生产领域高精尖技术技能的专家型人才。参加工作以来,他编撰出版岗位技术专著6部300万字,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0项、国家专利35项,有96项创新发明成果在中石油及整个石油行业推广应用,解决油田生产技术难题50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1.3亿元,为企业油气生产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赵奇峰精彩的问答片段吧!
在回答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技能人才的作用和地位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时,赵奇峰说:
技术工人人生的舞台越来越大。我所在的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建立了九级技能人才晋级通道,就是在以往初、中、高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首席技师,油田公司专家和集团公司专家又相应配套了津贴,这样让我们高技能人才有创新、创效的平台,传承的平台,交流的平台,包括技能竞赛的平台,让我们这些高技能人才、技术工人施展才华、奉献才智的空间越来越大。
技术工人的收入越来越高。在技术工人方面,企业一直在倾斜高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包括关键岗位,比照管理序列来匹配高技能人才的工资标准。现在,我们集团公司技能专家的待遇是享受正处级,在这方面,我们的收入水平是逐年增加的。
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在逐步提高。我们集团内部大力弘扬提倡石油名匠培养计划,从基层一线的技术工人中选拔优秀人才,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打造技能人才典型。所以,我感觉我们技术工人的地位在逐步提升,大家的干劲也越来越足。
在回答石油一线工作中克服技术难题时,赵奇峰说:
我所在的辽河油田是一个老油田,更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所以我从解决生产一线难题入手,优化了注汽的这套工艺,累计增产了原油接近20万吨。我感受到我们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因为每天在生产现场,所以这套打法可能就会更直接、更接地气,小发明也会带来大效益。
同时,技术和技能是我们技术工人的立身之本,这些年来我坚持利用“走出去”高技能培训、国内外研修的机会,加强自己知识储备和技术学习,记下了两大箱的学习笔记,加起来接近40多万字。我要把自己总结的经验和技巧再提高一步,把这些年的资料做了升华,累计已经出版了6本300万字的技术书籍,推动了技术传承。过程中也有一些辛苦,曾经在7年的时间里每天都工作到后半夜一两点钟。
近年来,我利用所领衔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领我们团队深入一线开展油田污水回注、油井沙卡等生产难题的解决,一共已经解决了500项左右的技术难题,为企业创造了将近1.3亿元的经济效益。
同时,我还积极参加我们集团公司层面的技能技术交流、一线创新成果推广、联合技术攻关这样的活动,把自己的视野从辽河油田转到面向集团公司生产一线,给自己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和视角,争取把我们个人创新力量转化为团队创新这样一个多点开花的效果,为我们国家油气安全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所以,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耐住寂寞、执着坚守、守正创新,在小岗位上也一定会有大作为。
在回答对企业职工和广大青年的建议时,赵奇峰说:
对于广大职工和青年朋友来说,我觉得现在正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现在是高技能人才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我觉得广大职工和青年应该抛开安逸、享受的思想态度,趁着现在的东风,好好打造自己的本领,这是最重要的。
我参加工作25年,这25年的经历让我体会到,如果在成长成才这条路上有什么捷径的话,那就是坚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没有其他的途径可以走。但是我们年轻人就是耐不住寂寞,做不到这样的坚守,他们总是看到眼前希望非常对等的回报才去努力,真正的道理是,不能看到希望才去努力,而是我们努力了才有希望。
所以我觉得,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和施舍的,而是靠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勇气干出来的。我也想在今后的工作中,和青年职工、广大青年一道立足自己的岗位,扎扎实实做好岗位上的每一件事,把我们产业工人有限的职业长度拓展成无限的宽度和广度,去塑造新时期产业工人的良好形象。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轮值统筹 | 张伟建
责任编辑 | 肖遥
本文欢迎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请在文章前注明:本文首发于中国石油报,微信号:zgsyb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