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新市太平区红树街道的街巷间,有两束微光始终温暖交织——一束是守护特殊群体的星星之火,一束是志愿精神代代传递的暖人薪火。玉龙社区福利南北楼里,曾有一位视障老人被砖块绊倒,从此“做居民的眼睛”成为社区的信条。卫生巡查小队每日清扫楼道杂物等安全隐患,语音提示灯在盲人家中轻声报平安,蜿蜒的防滑扶手成为守护盲人安全的坚实臂弯。如今楼里仅剩盲人王淑芹,每逢中秋端午,志愿者们依旧带着月饼和热气腾腾的粽子叩响王淑芹的房门,粽叶香里是唠不完的家常。

而在老年公寓的厨房里,另一群红马甲十年如一日擀着饺子皮,每周为公寓的老人们包饺子送爱心。现如今,“小饺子大爱心”逐步扩展成“1+N”服务网。饺子宴蒸腾着烟火气,“银发代办”为独居老人跑遍药房,“夕阳陪护”守护老人走过医院长廊。更动人的是这烟火传承的故事——当年揉着面粉的中学生,如今带着自己的学生蹲在案板前为老人包饺子。多年来,5000余人次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让饺子香飘成了覆盖全街道的关爱网。

从为盲人家庭点亮语音灯,到饺子宴里长出的多元帮扶,红树街道的温暖从不是瞬间的光亮,而是无数双手接过接力棒的绵长回响。当残障朋友的二胡声飘进晚会,当毕业生志愿者捏出歪扭的饺子,守护与传承早已在时光里酿成最动人的诗行。

当暮色为红树街道披上薄纱,党群服务中心的灯光与居民家的窗影相映成趣,这棵扎根基层的“红树”,正用年轮记录着社区与居民之间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