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是党的生日,当晚彰武县后新秋镇“颂歌感党恩 共筑中国梦”农民赛歌会激情唱响。近40年来,“农民赛歌会”已成为阜新市彰武县群众文化生活的闪亮IP,丰盈了这里的文化生态,提升着百姓的幸福指数。目前,全县拥有词曲作者300余人、音乐创作小组56个,原创歌曲近千首,长年参与原创歌曲演唱等活动的村民达2万余人。音乐与村民,与更多劳动者的双向奔赴,生动诠释了艺术与生活的内在联系。

开心的日子开心地唱
“通知是晚上六点半开始,你看现在已经是人山人海。”7月1日下午5点,当记者来到位于后新秋镇烧锅村文化广场的赛歌会现场,见到文化广场的里里外外已经聚集了数千人。
尽管天空中飘下了蒙蒙细雨,却丝毫没有影响现场所有人的热情。
赛歌会宣布开始,台上台下的火爆气氛一下子被点燃。
“看,这是我同学,他爸他妈也都爱唱歌。”“那是我二姨,唱得好不好!”“过一会儿我上台……给我鼓掌,拍照!”不管是登台选手还是台下观众,大家谈笑风生,为自己村里人、熟悉的人和每一位参赛的人“打Call”。台上台下,人如海,歌如潮,激情与欢乐汇成一片。
“今天参赛的14名歌手,是经过预赛选拔出来的,代表各村进入决赛。”评委席上的刘芳老师告诉记者,“农民歌手里面真是藏龙卧虎,你看看他们今天的表现,各有特色。”
果然,从原创的生态主题歌曲《绿茵之梦》到异域风情的《乌兰巴托的夜》,从经典老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到流行歌曲《我是一条小河》,再到令人激情澎湃的《红旗飘飘》。
最终,来自平顶山村的小伙子刘正阳,以一首声情并茂的《朝阳花开》拔得头筹。他兴奋地说,“开心的日子就要开心地唱,这是真正属于我们老百姓的大舞台!”

农民赛歌会处处开花
“这样的农民赛歌会,在彰武处处开花。”彰武县文联主席李群告诉记者,彰武县最早的农民赛歌会是东六家子镇农民赛歌会,自1984年开始举办,至2024年已经举办了23届,而彰武县农民赛歌会至今已经举办了15届。农民赛歌会已经成为彰武县群众文化生活的闪亮品牌,也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到赛歌会,人们就像过节一样开心。
据彰武地域音乐研究会创始人、著名词作者孙建国介绍,多年来,彰武县致力于打造彰武地域音乐文化品牌,培养和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词曲作者和歌手,这些词曲作家以家乡为创作素材,创作了一批传唱度高的音乐作品。近40年来,从农民赛歌会唱到乡村大舞台,从地方卫视春晚站上央视《星光大道》,彰武地域音乐发展态势喜人。目前,全县拥有词曲作者300余人、音乐创作小组56个,已创作歌曲近千首,长年参与原创歌曲演唱等活动的农民有2万余人。
默默地写,开心地唱,不为出名,也不为获利。他们是生活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百姓,甚至是不懂太多乐理知识的人,却凭着满腔的热爱,执着地在大地上写下串串音符。

用朴实的感情抒发爱
“我家养牛,早上喂完牛没啥事了,就开始琢磨词。我还办了个‘耕耘诗社’,大伙经常到我家来,凑在一起写诗、写歌。”彰武县两家子镇两家子村的“牛倌”姚玉辉说。
“地上有路就有坡呀,世上有活就得有人做,三百六十行都得有人干呀,豆腐做好,也不错。”半夜爬起来做豆腐时,村民王宝林就不由自主地哼唱起自己写的《快乐的豆腐匠》。他说,“这写的就是我的生活。”
为什么在彰武会涌现出如此多的“草根”音乐人?孙建国认为,从历史上溯源,彰武有“全辽管钥”之誉,是古代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为其铺就丰富底色。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锡伯族等15个民族在这里聚居,使彰武地域音乐呈现出多民族音乐融合的特征。早在2010年,彰武便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以中华“诗词之乡”的称号。诗人、词人、善歌者,以群体姿态自由而浪漫地生长着,劳作之余三五成群遣词作诗、放声而歌,并不为奇。对于彰武人来说,诗与歌就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并转化为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态。山水禀赋与治沙精神,民众的自发探索和政府的引导创新,为彰武以地域音乐为依托打造文化品牌筑就了基础。
“情到深时吟之歌之。”孙建国说,大家创作、演唱不为别的,更多的是鼓励自己,用最朴实的感情去抒发对家乡一草一木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