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两台大型小麦收割机隆隆驶过,后面的智能化大豆播种机“铁茬”播种……
7月7日上午,阜新市彰武县“麦豆两茬”轮作技术推广现场会在彰武县兴隆山镇老虎村召开,这也意味着今夏彰武县1.1万亩“麦豆两茬”迎来小麦的收获季,同时也迎来了黄豆和黑豆的播种季。
还记得今春的3月初,同样是在这个地块召开的现场会,北方的大地还没有彻底化透,当时进行的是小麦“顶凌”播种,同时喷施液体地膜。

“目前预计的全县1.1万亩平均亩产在800斤左右,目前最高亩产量出现在两家子镇,达到了1060斤。小麦丰收!”彰武县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技术部副部长、正高级农艺师曹友文告诉记者,“为了抢抓农时,保证下茬黄豆、黑豆的生育期,小麦收获后马上播种黄豆、黑豆。全县必须在一周内完成小麦收割的同时,完成黄豆、黑豆的播种。”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刚刚收割的麦田,不用旋茬、翻地和整地,直接在小麦茬口上播种。原来,这是充分结合彰武沙化耕地治理的一种技术创新——免耕播种,麦茬还田。
“上茬小麦的单垄宽15厘米,下茬黄豆、黑豆的垄宽分别是30厘米、45厘米,也就是说,黄豆、黑豆的播种恰好是‘挑’开上茬小麦的‘垄沟’开播下种,留下麦茬还田。”曹友文告诉记者,“技术上没问题,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有把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土地越种越肥。”

谈及彰武县的“麦豆两茬”,起始于2024年。
2024年,彰武县经过农业科技干部创新研究试验,在两家子、前福兴地等5个乡镇试种500亩,分别选择了普通耕地、沙化耕地、盐碱地以及地势低洼地。这项技术模式要求农民在当年10月份进行秋季整地,第二年3月上旬进行小麦播种,将小麦的传统播种时间提前15天,同时喷施种子包衣膜,增加种子萌芽能力;喷施液体地膜进行提温保墒,保证小麦良好的出苗率。同年7月1日左右收获小麦后进行大豆播种,同年10月份收获大豆。
经技术专家测产:2024年全县试种的500亩小麦平均亩产量为360.17公斤,大豆平均亩产量为126.45公斤。小麦每亩收益为980元—1220元,大豆每亩收益为52元—460元。再加上相关的生产者补助、粮油轮作补助等每亩合计600元左右,扣除小麦、大豆的种植成本每亩650元左右,最终小麦、大豆一年两茬粮油轮作种植的每亩纯收益为980元—1630元左右。
“今春,彰武县的种植面积扩大到12个乡镇1.1万亩,打响了全省大面积‘麦豆两茬,粮油轮作’的第一枪。”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所长葛维德介绍,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农民由一年种植一季农作物变成种植两季农作物,实现粮油轮作,“一地双收”。其凸显的好处是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农民种植大豆作物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本地区粮油作物产量指标,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此外,一年两茬粮油轮作技术模式的推广,能够做到四季留茬,减少风沙的侵蚀,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对彰武地区防沙治沙以及沙化耕地的治理具有现实意义。每年春季是扬沙的主要时段,液体地膜的使用可增加土壤团粒结构,加大土壤粘合力,减少扬沙。将小麦的播种时间和出苗时间提前,也可减少扬沙。从大豆种植来讲,ARC根瘤菌剂的使用,可大大提高土壤肥力,对沙化耕地的改良作用明显。
“麦香未散豆苗新,彰武田畴四季勤;轮作养地双增收,藏粮于技惠民生。”一直在现场忙着用对讲机指挥收割机、播种机作业的滕永贺,是彰武县先达万和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现场会上收割和种植的就是先达万和农业合作社的地块。谈到“麦豆两茬”的效果,他一脸灿烂的笑容,直言,“搞了8年合作社,今天是我最开心的日子。今年我们合作社就搞了‘麦豆两茬’500亩。眼看着丰收、增收就在眼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太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