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社会的毛细血管里,司法所调解室的灯光常亮如星。这里没有法庭的庄严肃穆,却有工作人员春风化雨般的耐心,将一桩桩剑拔弩张的矛盾,编织成邻里守望、家庭和睦的温情画卷。每一次调解,都是司法行政
工作人员用专业与智慧,守护社会和谐的生动实践。日前,记者就从司法所听到了这样的温情故事:
老郭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泡子镇经营一家农资店,当地的农户老许经常在其店内购买种子化肥。2018年春耕,老许向老郭赊购了两万余元化肥,并出具了一张欠条,承诺秋收后还款。谁知秋收后,老许以“收成不好”为由拖延。此后五年间,老郭多次上门催款,从好言相劝到激烈争吵始终未果,让昔日友好反目成仇。老郭攥着欠条,无奈走进泡子司法所寻求帮助。
所长郑继光接过案件后,先通过走访向当事人了解具体情况。原来,老许并非恶意拖欠,只是认为购买的化肥品质不好,导致自家粮食减产,所以一直未还钱。但老郭也有难处,农资店经营压力大,这笔欠款成了他资金链上的大缺口。郑继光意识到,简单的法律说教无法解决问题,必须兼顾情理。
于是,郑继光分别约谈了双方当事人。面对老郭的焦虑,他耐心解释,建议通过调解解决,不要采取过激手段,都在一个镇上住着,以后还要来往,不要因为欠款伤了和气。与老许交谈时,郑继光没有急于催款,而是倾听他的想法。老许说:“我不是赖账,实在是感到憋屈,我这粮食受到了损失,谁来赔偿?”为了防止矛盾激化,郑继光从同村情分角度出发做思想工作,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劝服
老许同意一次性还清欠款。郑继光趁热打铁,现场拟定调解协议,促成双方和解。
老郭说:“要不是你们帮忙,我和老许怕是这辈子都掰了!"
这场持续五年的赊账纠纷,在司法所的调解下不仅化解了矛盾,更修复了破裂的信任。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用专业与真情,在法律框架内为群众找到最优解。
这些在调解桌上诞生的和解,是司法所工作人员日复一日的坚守。他们用法律的尺度丈量是非,用人情的温度消融隔阂,让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让法治信仰扎根在群众心间,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