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钢筋丛林遮蔽星空,城市喧嚣淹没虫鸣,都市人对田园的向往正成为时代情绪的缩影。在阜新的乡野间,一场从“种庄稼”到“种风景”的改变正在发生——芍药花海成为网红打卡地,星空营帐串联起诗意栖居,五谷研学唤醒农耕记忆,绿色采摘勾勒丰收图景。当农人粗糙的手掌开始编织风景,乡村不再只是地理坐标,更成为都市人灵魂的栖息地,让时光在此慢下来,让生活重新扎根于自然的诗意。
花海经济
激活乡村“美丽生产力”
6月的阜新大地,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三家子村三合中草药种植基地,500亩芍药花海迎来最佳观赏期。粉白相间的芍药花层层叠叠,在微风中如波浪般起伏,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每天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今年我们特意新增了观赏芍药和牡丹品种,花期从5月底持续到6月中旬,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基地负责人丛岗山介绍道。
这片花海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乡村经济的“聚宝盆”。芍药根作为大宗中药材,市场需求稳定,基地订单已排至2027年,每亩纯收入超万元。周边村民通过参与种植、管护、采摘等工作,实现了增收。随着客流增长,村里的农家乐、农产品摊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花海经济+乡村旅游”的复合产业链。“以前种玉米每亩收入不到千元,现在家门口就能赚旅游钱,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村民王女士一边售卖刚摘的杏,一边高兴地说。
距离三家子村不远的海棠山景区,将曾经“海棠山上无海棠”的传说变成历史。在海棠花园景区,千余株海棠树果实累累,林间套种的芍药、玉簪花次第开放,形成“三季有花 四季有景”的生态景观带。景区负责人表示,通过“花卉种植+生态修复”模式,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带动周边民宿、特产店年收入增加百万元以上。
多元业态
绘就乡村旅游新图景
“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常常让我们迷失自己,当我们远离城市的喧嚣,走进青山绿水间,才发现大自然的恩赐是如此美好。乡村旅游,就是这样一种回归自然、感受田园生活的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品味自然之美。”每到周末,市民李晓菲夫妻俩就会开车奔赴乡村,找一处幽静的树林,呼吸新鲜空气,看大自然的鸟语花香。
李晓菲的周末选择,折射出当代人对田园生活的集体向往,而阜新乡村正以多元业态回应这份期待,让风景不仅可看,更可体验、可沉浸。
在海州区韩家店镇,杏花节已成品牌。微雨杏花时节,关山沟千亩杏花如云似雪,搭配各种表演,吸引大批游客前往;刚刚过去的果州湖露营节则主打“湖光星野”概念,帐篷营地、露天电影、亲子游乐等业态吸引年轻群体蜂拥而至。韩家店镇通过打造“花卉经济+节庆活动+户外休闲”的组合拳,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镇则以瑞应寺景区为核心,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带。沿着通往景区的公路,赛马场、亲子采摘园、民俗游乐场等业态串联成线。游客既能在采摘园体验“现摘现吃”的乐趣,又能在赛马场感受蒙古族传统竞技的魅力。当地村民李大哥经营的农家乐,凭借特色烤全羊和蒙古奶茶,日均接待游客超百人,让自己的腰包鼓了起来。“以前种地看天吃饭,现在靠旅游天天都是‘丰收节’。”他笑着说。
而在塔子沟山下的塔子沟村,民宿产业已成气候。云七小院、山居别苑等特色民宿依山而建,青砖灰瓦搭配绿植庭院,成为都市人“归园田居”的理想选择。
对现在的孩子来说,高楼大厦已不再稀奇,但玩耍的框架也离不开都市,对生态农业体验具有很大需求。于是五彩庄园里,专门为孩子们打造的“一亩田成长课后营”来了,满足孩子们农业研学的需求。
农旅融合
激活“山水乡愁”经济
乡村游,既有花语田间踏青、四季果蔬采摘、骑行徒步健身、避暑休闲度假、田园风光观赏等大众产品,也有美丽乡村摄影、农事体验研学、特色民居住宿、农家美食品尝等专项产品。在全域旅游浪潮中,阜新的乡村游正以“望山见水忆乡愁”为核心理念,将田园风光、乡土文化与生态资源深度融合,构建起“农业+文旅+生态”的复合型发展模式,激活乡村经济新活力。
记者从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了解到,我市各县区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打造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板块。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以海棠山赏景、国华乡采摘、东梁镇温泉等为特色,形成休闲度假游;彰武县大冷镇、阿尔乡镇等地则凭借游生态草原、品沙泉鱼宴,发展观光体验游;海州区的韩家店采摘和关山沟民宿、细河区黄家沟村的四季旅游新业态、太平区的特色城郊休闲游、新邱区的运动休闲游以及清河门区的采摘休闲游,共同构成了阜新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格局。
在推进乡村研学旅游发展方面,市文旅广电局精心策划推出“金色寻龙文化”“红色治沙文化”等主题研学旅行活动,吸引了来自北京、内蒙古等地的研学团队两万余人次。同时,运用“六次产业”思维,宝地温泉康养度假区尝试落地“共享农庄”,服务高端客户群。
市文旅局积极开展多元化宣传,创新“线上+线下”传播模式,累计推出宣传报道36期,微信公众号图文阅读量突破3万次,抖音短视频和直播总播放量超50万次。文旅推介官围绕农文旅融合项目开展宣传推介活动20余次,浏览量破千万,极大提升了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