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载光阴流转,初心历久弥坚,2025年5月18日,正值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与初夏的晨光一同降临辽西大地,蒙古贞文化博物馆以三周岁的蓬勃姿态,向大家展示着民族文化传承的当代答卷。
2022年1月,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座文化殿堂顺利启幕,用2000余件文物为经纬,编织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图谱,这座以守护蒙古贞文化根脉、弘扬民族精神为使命的博物馆,始终以文化为纽带,以教育为桥梁,成为辽西大地上一座闪耀着民族团结与历史荣光的精神灯塔,在时光长河中刻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印记。
以馆为媒,守护民族文化的“基因库”
走进这座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文化磁场,蒙古贞文化博物馆承载着蒙古族民俗历史文化的独特印记,每一件文物都在讲述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融合的独特叙事。三年来,博物馆依托丰富的馆藏文物古籍、民俗展陈和活动展演,系统梳理了蒙古贞部族的历史源流、非遗传承、生活智慧和民族文化。从传统服饰的织锦技艺到蒙古长调的铿锵韵律,从马头琴悠扬曲调到蒙医药典籍的古老智慧,博物馆以“活态传承”为理念,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说话”,使民族文化在沉浸式体验中焕发新生。2022年12月,依托蒙古贞文化博物馆创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研究基地,是辽宁省首个“铸牢+博物馆”宣传教育研究基地,立足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用文物古籍解码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市工会、县政协文史馆签约服务单位,博物馆凭借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被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成为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宣传地域文化的重要阵地。
以教为纲,打造铸牢意识的“实践课堂”
蒙古贞文化博物馆作为幼儿园、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历史文化的温度正在被稚嫩的小手触摸着;中国人民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辽宁大学、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连音乐学院、渤海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多所高校师生来此进行校外实践,架起学术研究的桥梁;与长江学者、高校院长教授进行学术交流,契约文书中的民族交融史被重新解码。
三年来,博物馆始终将教育功能置于核心,累计接待研学团队百余批次,十五万余人,构建起立体化教育矩阵,面向青少年开发了“非遗体验课”“小小宣讲员”“近距离触摸古籍”等特色课程,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中感知文化交融的力量,散播文化种子。与此同时,博物馆与党校联袂合作,推出“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研修项目,通过历史案例分析、红色文化讲解等形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培训体系,深植共同体意识。

馆长海春生作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文化推广大使,这位文化摆渡人带领团队完成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用学术之犁深耕民族文化的沃土:以博物馆为研究平台,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研究教育基地,在《人民政协报》《中国民族报》《中国统一战线》《满族研究》等刊物发表《发挥文博资源优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阜新清代契约文书所折射的民族交往》《用文物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论藏文文献对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作用》等多篇学术文章。主持出版《阜新市少数民族文物图谱》《阜新地区民族契约文书研究》。汉译、整理蒙医药方面的古籍多本,出版《普济杂方》《清代蒙医药文献中的药物名称研究》《蒙医传统饮食疗法》等著作。主编具有阜新地区地方民族文化方面的著作《阜新政协文史资料之历史篇》《阜新政协文史资料之文化篇》《蒙古勒津文化》《辽宁阜新藏传摩崖造像调查报告》《阜新市少数民族文物图谱》《阜新地区契约文书研究》等。2022年完成辽宁省档案科技项目《阜新地区契约文书档案中的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研究》(该课题项目荣获辽宁省档案优秀科技成果奖一等奖、辽西社科智库联盟优秀成果奖);2023年完成辽宁省档案科技项目《从阜新地区民族契约文书档案谈中华民族契约精神》;2023年完成阜新市委统战部项目《利用好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等奖),为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提供理论支撑。三年来,海春生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辽宁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以行致远,谱写民族精神的“时代新篇”
三载耕耘,初心如磐。博物馆始终践行“让文物动起来、让古籍活起来、让文化火起来”的使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时代:与沈阳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图书馆、新乐遗址、鞍山市博物馆、营口市博物馆、喀左博物馆等单位建立文化交流平台,对文化传承、文物古籍的收藏保护等方面进行交流与探讨;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文物古籍展,对接“蚂蚁力量儿童义工团”“华晨宝马”“台商辽西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社会团体。蒙古贞文化博物馆通过和各方建立友谊与合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力量。通过跨领域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为公众呈现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盛宴。蒙古贞文化博物馆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新路径,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更新、更大贡献,同时,不断持续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行动不仅让蒙古贞文化走出地域局限,更使其成为讲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故事的生动载体。海春生表示:“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保存者,更是未来的建设者。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文化守护人,更要成为文明转化的炼金师。我们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让文化的力量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永恒动力。”

值此“518国际博物馆日”,回望蒙古贞文化博物馆的三周年历程,正是对今年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的深刻呼应。从守护民族文化到创造当代价值,它用一方展陈空间,架起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以民族文化薪火之光,照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当博物馆传统文化跃上时代浪潮,当蒙医智慧融入大健康产业,这座矗立在蒙古贞土地上的文化丰碑,正以坚定的步履,书写着新时代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