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1日,在全国人代会的 “代表通道” 上,来自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农经总站的高级农艺师王秀英,面向中外媒体,生动讲述了“沙化土地治理”的实践故事,宣传推介了“光伏 + 农业” 模式治沙经验。沙化耕地治理的目标在于“留住水、含住沙、保良田”。王秀英所在的科研团队承担了全国首批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示范区的工作,他们在沙地上成功种出了连续两年亩产超过2000斤玉米的 “吨粮田”,逐步实现了祖祖辈辈期盼的沙地变良田的梦想。王秀英质朴的话语中,处处彰显一名基层科技工作者自豪与自信。
全国两会刚结束,王秀英顾不上休息,便着手整理文稿,积极投入到宣讲工作中。她希望能在第一时间分享大会盛况、参会感受和实践思考,让更多人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和产业政策的发展方向,激励大家更加坚定地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田间地头、车间班组、政府机关、党校学校、农业管理部门等地,都留下了王秀英依法履职、担当尽责的身影,也见证了她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2023年,党中央提出打响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同年,王秀英光荣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经过深入调研与分析,她提出 “关于开展光伏治沙生态修复治理试点” 的建议,并得到了相关部委的采纳。王秀英介绍,近年来,当地谋划了省级科尔沁沙地南缘系统治理示范带,建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和柳河沿河沙地综合治理两个示范区,逐步达成了 “留住水、含住沙、保良田、护生态” 的治理目标。去年秋天,村民们把丰收节的舞台设在了丰收的玉米地里,王秀英也在现场,真切地感受到了乡亲们丰收的喜悦,深刻体会到绿色发展给乡亲们带来的实惠。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她切实感受到了 “履职为民” 这四个字沉甸甸的分量。
王秀英清楚地记得,自己六七岁时,就跟着父母和哥哥上山栽树。那时,风沙刮到脸上生疼,甚至刮进嘴里让人无法正常吃饭。当地曾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无风三尺土,有风日打灯”,形象地描绘了风沙弥漫、白天都需点灯的恶劣环境。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1952年,新中国第一个防沙治沙科研机构在彰武县设立。几十年来,一代代彰武人在被称为 “八百里瀚海” 的沙窝子里不断探索,创造出中国三大治沙法之一的灌木综合治沙法,开创了樟子松人工治沙的先河,为全国荒漠化治理提供了 “彰武方案”。作为一名高级农艺师,王秀英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落实省、市、县委的工作部署,探索实施了 “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 等一系列综合治理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沙化土地面积从500多万亩减少到不足200万亩,三北防护林带向科尔沁沙地腹地推进了13公里,平均风速从20世纪50年代的每秒3.4米降至现在的每秒1.9米。这些成果有效阻挡了科尔沁沙地南侵,守护了辽宁乃至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
一代接着一代干,从 “沙进人退” 到 “绿进沙退”,彰武的生态蜕变历经了70多年,成就了八百里瀚海变绿洲人间奇迹。为了在全国两会上展示彰武治沙成果,王秀英出发前特意准备了 “以树挡沙” 的樟子松树籽和树苗、“以光锁沙” 光伏板间的对比土样及检测报告,还有 “以水含沙” 的稻香湿地大米,以及沙地甘薯、卤汁花生等。她希望通过这些,传递基层声音,让更多人关注、支持生态治理工作。王秀英表示,在两会上,她认真履职、建言献策。她建议加大对彰武及同类地区生态保护的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横向补偿机制,将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深度融入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等战略,多维度助力治沙一线地区打通 “绿水青山” 与 “金山银山” 的转换通道,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她还建议持续加强沙化耕地治理,强化基层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这些建议得到了其他代表的关注与支持,也让她更加坚定了为基层农业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心和决心。
科技治沙永无止境,生态治理永远在路上。作为一名人大代表,王秀英坚定地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她将进一步厚植为民情怀、提升履职水平,继续发挥基层科技工作者的优势,加快推进沙化耕地综合治理。她计划继续探索实施 “麦豆一年两茬” 轮作种植模式,大力推广玉米大豆单产提升工程等项目。同时,深入村屯开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政策宣传和业务指导,通过深入实际获取真实的调研成果,为调研成果的转化及推广应用积累实践经验。她将深入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两会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如期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描绘农业农村发展新蓝图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辜负人大代表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