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阜新市太平区玉龙社区,沿红树四街往北走到头,路西是两栋不起眼的宿舍楼,原属市福利厂。
臧万才1979年-1985年
臧万才说,自己是唱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这首歌成长起来的革命战士。
1979年,26岁的臧万才从部队转业参加公安工作。他脱下军装换上警服的时候,就下定决心,要像雷锋同志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当个好警察。
(民警臧万才)
我那时每天起早贪黑,骑着一辆破旧的“二八”自行车穿梭在胡同中,走家串户。九委有一个福利厂,职工都是些盲人和聋哑人。考虑到方便生活,政府在距离工厂50米远的地方为他们建了一趟平房。一天傍晚,我从福利厂往外走,眼看着一位盲人在自己家门前被路上的石头绊了一下,身子一晃,摔倒在地,拐杖也甩出很远。这一跤,摔在盲人身上,也摔在我的心里:走路,对于我们再普通不过的事,对于盲人来说,却是那么艰难。
那时臧万才就想,一定要尽全力去帮助照顾他们。于是,他就把管区里六、七个十四五岁不上学的半大小子组织起来,让这帮半大小子跟他一起平整道路、捡石子。一个月后,路铺平了,孩子们在劳动中受到了教育,盲人脚下的路也越来越好走。
张振和1985年-1986年
1985年3月,我从臧万才手中接过服务残障人员的接力棒,每天下管区转,遇见有困难的居民就主动搭一把手。利用休息的时间,拎上工具挨家挨户到盲人楼里帮助理发。
张振和的想法很简单,把孤寡老人当自己的亲人看。曾有一位老人张凤仙主动找到他,要把房子过户给他,被他婉言谢绝了...
(民警张振和)
师茂宁1986年-2002年
我永远忘不了,我第一天到盲人楼时的情景。
记得那是86年2月的一天,刚当上警察的我到建设派出所报到,所长就把照顾盲人楼的重任交给我。所领导详细给我讲了前两任民警几年如一日照顾管区内盲人楼居民的故事,并再三嘱咐我,一定要接好这个班。
(民警师茂宁)
就是为了这句简单地承诺,他一坚持就是16年。从那以后,为盲人买米买面、抬煤倒灰,理发的事师茂宁全包了下来。师茂宁妻子说租个离她单位近点的,条件好点的楼房。可是,为了更好地照顾盲人楼里的盲人,师茂宁最终还是在距离盲人楼仅有一百多米的地方找了一处房子搬过来。师茂宁拎着工具给盲人理发,提着兜子领盲人买菜,挽着袖子帮盲人劈柴。盲人们对师茂宁的信赖越来越强烈了,办个户口,取个证件,甚至领工资,他们都放心的交给他去办,风雨无阻。
姜永才2002年
民警师茂宁调离派出所后,民警姜永才担任该社区民警,他接过照顾这些盲人的担子,对他们的生活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他发现经常有盲人独自摸索外出,就同所里的民警们一道,帮助清理居民楼周围的路障,设立触摸式标识,方便了盲人出行。
(图左:民警师茂宁 图右:民警姜永才)
翁少波2002年-2020年
翁少波接过照顾“盲人楼”这个接力棒,那时候,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昔日的盲人楼已淹没在林立的高楼大厦之中,但民警们照顾“盲人楼”的故事始终感动着我。
晚上回家,我用条毛巾把自己眼睛蒙上,试着从客厅走到厨房。原本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一下子成了障碍之地。我不敢大步走,凭着记忆一点点往前蹭,明明应该有沙发的地方,却还是被绊倒。就这样,平时两三步的距离,我用了整整五分钟。这次体验让我深切感到,黑暗中的盲人生活起来是无比艰难。那一刻,我就定下一个目标:要做他们的“眼睛”。
(民警翁少波)
冬天,翁少波帮他们打煤泥,从搬煤、渗水、和泥、打坯、到晾晒、砌堆、蒙塑料布,常常一干一整天。夏天蚊虫多,翁少波给他们装纱门、安纱窗,在一次走访中,翁少波听见贺大爷问别人“几点了”,就想着怎么才能让他们自己知道时间。回家后,他在网上查询,得知有一种有语音报时功能的手表,按钮一按就能知道时间。当时找遍阜新,也没有找到这样的表,干脆跑到沈阳买。当把手表戴到盲人手腕上,让他们听到报时声音的时候,每个人脸上都乐开了花,他们说“自己就能知道时间,这是以前想也不敢的事啊!”
王兆仑2020年至2023年
2020年,我接过接力棒,我始终坚持一个信念:“盲人楼”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更是一个充满爱与尊重的大家庭。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盲人楼”居民来说,节日的意义更加深远。
(民警王兆仑)
王兆仑深知这一点,因此,每一个传统佳节,他都会前往“盲人楼”,为李伯伯送去节日的祝福和慰问品。与他亲切交谈,倾听他的心声,了解他的需求,用实际行动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是小王来了吧?”住在“盲人楼”里的李伯伯虽然双目失明,但是我的脚步声,他一下就能听出来。
曹星辰2023年至今
盲人楼精神传承至今,已经融入了每一任社区民警工作中。
住在海州矿小区的杨大哥在2023年突发脑血栓,然后长期在床,只能做轮椅走动。知道这个情况之后,我与所长刘岩联系社区,帮助找了一个保姆,帮其做饭,照顾其起居,我也经常会买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去探望,每个月也会联合社区到其家中打扫卫生。去年5月,杨大哥病情加重,给他做饭的保姆也辞职了。我于是联系其家属,协商转送至昊海养老院进行疗养。此后的日子里,每月我都会前往养老院探望杨大哥,给他带去一点温暖。服务对象在变,但我们服务的标准从来没有变过......
五一假期,不妨放缓匆忙的脚步,将目光投向默默奉献的他们。他们用日复一日地坚守,温暖着您身边的每一个角落。
向坚守岗位的他们致敬!向每一位辛勤耕耘的劳动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