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催新绿,育苗正当时。走进国有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巴林场的育苗基地,美不胜收,一株株榆叶梅迎春怒放,油松、侧柏青翠挺拔,乔木紫丁香、多叶卫矛随风摇曳,到处一派生机勃勃的繁忙景象。
近年来,大巴林场紧扣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理念,以中央财政林木良种培育项目为抓手,统筹推进油松、侧柏良种苗木培育及特色苗木创新研发,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为阜新市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和“三北”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种苗保障。
作为“三北地区种苗基地试点”和“辽宁省林业保障性苗圃”,大巴林场承担的中央财政“2025年油松、侧柏良种苗木培育补助项目”项目总投资 37 万元,利用30亩育苗基地,采用容器育苗技术规模化培育乡土良种苗木,目前已完成油松良种苗木74万株、侧柏良种苗木74万株,共计148万株苗木装杯工作。
“良种苗木是生态修复的‘核心武器’。我们坚持‘适地适树’原则,选择油松、侧柏这两种耐旱抗寒的乡土树种,就是为了让‘绿色子弹’精准命中沙地治理靶心。”大巴林场场长刘文浩介绍说。
大巴林场技术团队聚焦景观生态双功能,今春成功培育出两项特色苗木品种,为城乡绿化注入新活力。乔木紫丁香,从灌木到乔木的 “华丽转身”。通过嫁接技术革新,将传统灌木型紫丁香与乔木砧木结合,培育出株高可达3-5米的乔木紫丁香。该品种保留了紫丁香花香浓郁、花色淡雅的优势,树形挺拔舒展,适用于城市行道树、公园景观带等场景,显著提升绿化层次感。
多叶卫矛,一树三叶的“生态艺术品”。 该林场技术团队挑战高难度嫁接,在一株卫矛上成功融合三种卫矛品种特性,培育出多叶卫矛新品种。该苗木同一植株上生长披针叶、椭圆叶、裂叶三种形态叶片,色彩层次丰富,冬季落叶后枝条仍具观赏价值,可作为庭院绿植或景观小品。更重要的是,其生态功能集成了多种卫矛的抗逆性,在降尘、降噪、调节微气候等方面表现优异,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样本。
大巴林场的育苗成效,源于其深厚的技术积淀与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历史底蕴,大巴苗圃始建于1952年,1996年升级为国有林场,历经三代林业人耕耘,形成“林场+职工+农户”的种苗产业模式,年生产能力达980万株,累计供应优质苗木超1亿株;苗木远销内蒙古、河北等地,成为辽西蒙东地区种苗供应“主力军”。
随着这些 “绿色希望”扎根沙地、扮靓城乡,一幅“山青、林茂、民富” 的生态画卷正在辽西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