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举办了博物馆老物件捐赠人和征名采用投稿人表彰仪式。
仪式现场庄重而热烈,与会领导为老物件捐赠人和征名采用投稿人颁发荣誉证书,感谢他们为矿山公园建设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这些曾经扎根一线辛勤耕耘的劳动者们,如今虽已年迈,但他们的脸上依然洋溢着自豪与欣慰的笑容。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聆听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部生动的矿山发展史,让人深受触动。
老矿工王万玉将人生中最宝贵的36年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煤矿事业。他从事测量工作,用双脚丈量矿山的每一寸土地,用精准的数据为矿山的开采保驾护航。在所有捐赠的50多个老物件中,他的捐赠数量占了半数。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在矿山工作的日子,他的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那时候条件艰苦得很,设备简陋得可怜,安全设施也不完善,随时都可能有危险。”他缓缓说道,“但我们从没想过退缩,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多挖矿、挖好矿,为国家的建设出一份力。”他捐赠的海州露天矿全图,如今已成为珍贵的孤品。“这张图,是我对矿山最深的眷恋,也是我这一辈子最珍贵的回忆。我希望它能一直留在这里,让更多的人了解矿山的历史,这才是这张图最后的归宿。”轻轻抚摸着海州露天矿全图,王万玉眼中满是眷恋与深情。
王万玉的故事并非个例。在矿山公园的建设过程中,许多像他一样的老矿工纷纷捐赠了自己珍藏多年的物品。这些老物件,每一件都承载着矿工们的心血与回忆,见证了矿山从无到有、从繁荣到衰落再到如今的新生。
董化新摄影作品
董化新,也是矿山变迁的见证者。作为曾经的摄影记者,他捐赠了许多珍贵的海州露天矿摄影作品。多年来,他始终用镜头追随海州露天矿的起伏,用光影记录下这片土地的每一段历史。回忆起初次到访,正值开采高峰,董化新依然难掩激动:“那时候,矿山就像一座沸腾的城市,机器的轰鸣声、矿工们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矿工们挥汗如雨,每一镐都敲击着希望,每一滴汗水都闪耀着奋斗的光芒。”他描述着当时的情景,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然而,随着资源的枯竭,矿山逐渐归于沉寂。董化新回忆道,“后来,矿山变得荒芜寂静,只剩下冷风在空旷的矿坑中回荡。那种落寞,让我感到无比心痛。”但他并没有放弃对这片土地的关注,而是用镜头记录下矿山的每一个变化,无论是荒芜还是新生。董化新目光坚定地说:“我愿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切,让更多人了解矿工的付出,铭记矿山的历史。”
未来,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将全力打造一个集生态修复、历史文化展示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通过挖掘矿山的历史和文化,弘扬矿工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矿工们的奉献精神。同时,矿山公园也将为城市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成为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