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太平区东山小学的教室里艾香袅袅,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传承活动正在展开。东山小学通过非遗进校园“二十四节气食养小达人”实践活动,将非遗传承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识节气、做美食的过程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魅力。

活动以清明节气为切入点,通过趣味知识课堂揭开节气食养文化的面纱。非遗传承人李宛儒特别设计的“知识盲盒”互动环节,让孩子们在解谜中加深对节气物候、养生智慧的理解。李宛儒表示:“非遗走进校园这样的活动,能让孩子们从小就能感受到非遗的魅力,让他不仅仅是出现在书本里的图片,而是更生动的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通过动手,让孩子更热爱传统文化,让我们真正的这个传承千年的文化能够有意义的传承下去。”


随后的青团制作环节中,师生们将新鲜艾草汁揉入糯米粉,包裹豆沙、枣泥等时令馅料,在蒸腾的热气中见证传统美食的诞生。这种沉浸式体验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也让文化传承有了温度。太平区东山小学于若熙说:“动手做青团前,我只知道青团是清明美食,做的过程中我才了解到艾草有祛湿散寒的功效,这和节气养生紧密相连。当亲手揉糯米团、包馅料,看着青团在蒸锅里逐渐成型,我感受到劳动的乐趣。这次活动让我不仅学会了做青团,更对节气食养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太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劳动教研员付朝芹全程观摩后表示:“学生在揉面团、辨食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触摸中华文明的生活哲学,这种教育模式让文化认同自然生长。24节气作为农耕文明与生活文化的纽带,通过实践让学生在亲手制作青团的节气美食中,领悟天人合一,既传承了非遗中贴近生活的智慧哲学,又达成劳动教育与文化认同的深度融合,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了生活的日常。”

据了解,此次活动是东山小学非遗传承系列课程的重要实践。东山小学副校长陈超告诉记者,东山小学已将非遗进校园纳入五育融合发展规划,学校希望通过多元化的活动模式,将节气知识、中医药文化、劳动技能等跨学科内容融会贯通,开发系列实践课程,让非遗技艺在孩子们的手中焕发新生机。下一步,东山小学将继续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打造五育融合的活教材,以传统文化根脉滋养生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