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饱经沧桑的文字砖,让百年历史的京奉铁路变得触手可及。近日,记者在彰武火车站附近(当地称铁西地区),找到多处民国时期老建筑,并在其中一座建筑残垣上发现罕见的文字砖,上面有“P.M.R”字迹。
“P.M.R”代表京奉铁路
青砖上的“P.M.R”该如何解读?记者查阅资料显示:在旧译法中“北京”翻译为Peking,字母P代表北京;M即Mukden代表“穆克顿”,是满语对奉天(今沈阳)的叫法;R即Railway铁路。这三个字母组合起来的“P.M.R”,即京奉铁路。
1881年,李鸿章主导下出现的唐胥(唐山——胥各庄)铁路,成为中国自办铁路的开端,京奉铁路亦发轫于唐胥铁路,1893年唐胥铁路的南端及北端终点分别延伸至天津和山海关,并改称津榆铁路,因山海关在历史上曾称“榆关”。1894年,津榆铁路由天津延伸至北京,改称京榆铁路,又称京山铁路。1898年,清政府修筑铁路将京榆铁路延伸至奉天,改称关内外铁路,并与英国、俄国签订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1907年8月正式定名为京奉铁路,1911年后改称北宁铁路。1928年6月4日,奉系军阀张作霖撤回奉天时,在北宁铁路皇姑屯站附近的三洞桥被炸身亡,史称皇姑屯事件。同年6月北京改名北平,北宁铁路也改称平奉铁路,1929年4月再次改称北宁铁路。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控制了北宁铁路关外(山海关以北)。七七事变后,北宁铁路全线被日军控制。新中国成立后,北宁铁路改称京沈铁路,后正式与原南满铁路哈尔滨至沈阳段合并为京哈铁路。
京奉铁路西起北京,途经天津、唐山、山海关、锦县、新民直达奉天,是沟通华北与东北之间的重要通道,对于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么,京奉铁路的专用砖为何要使用英文字母缩写?据相关专家解释,京奉铁路始建于清朝末年,当时该路的总工程师、财务总管及各主要专业职位,主要由英国人担任。因此,京奉铁路管理局的办公行文便形成中英文并用,京奉线的一些建筑用砖、铁路界桩也不例外。另外,京奉铁路是北京至沈阳的干线铁路,其专用的文字砖为何会出现在彰武车站附近?原来,彰武站恰是当年京奉铁路向北修建的一条支线,即打通铁路支线(“打”是指今天的大虎山,原称打虎山;“通”指通辽)上的重要一站。
了解到“P.M.R”的渊源之后,记者围着眼前的这座老建筑走了一圈,发现这是一个封闭在一座大院落里的老式建筑群,整体呈现一个“口”字形,南向有一院门。记者最初看到文字砖外露的老房子,是这一“口”字形小院子的西侧厢房。显然,整个老建筑群的砖石墙体上,青砖采用的全是这种带有“P.M.R”字样的文字砖。于是,记者又在发现文字砖的建筑物附近搜寻,果然在路边散落的石堆以及居民的院墙上,找到若干块同样的青砖。记者实测,此砖长约22厘米、宽约11厘米、厚约8厘米,拿在手上明显要比常见的砖块压手,重量在2.7公斤左右。
打通铁路支线的由来
彰武县还是阜新最早通火车的地区,1921年开始修建的大郑铁路由南向北贯穿县境。
大郑铁路最初叫京奉铁路打通支线,铁路由奉系军阀主持修建,因为直奉大战中奉系失败,开滦煤矿出产的煤炭无法运往关外,奉系为了将八道壕煤矿出产的煤炭外运使用,才主持修建该铁路。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被日伪占据,线路改名为奉山铁路大通支线。1934年4月1日,“满铁”将奉山铁路大通支线和四洮铁路郑通支线合并,称大郑铁路。
说起打通支线,首先让人想到的是与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相关的“满蒙铁路悬案”。
所谓“满蒙铁路悬案”,是指日本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完成“经营满洲”扩大铁路权限,同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就满蒙铁路权益问题所进行的有关路权外交。它是20世纪初,日本以铁路权益为名妄图扩大对华侵略的产物。
1925年9月,日本重新确定了从1925年起20年内修建35条线的“满蒙铁路网计划”,激起东北民众的反抗,并兴起“收回国权”运动。这时的张作霖力图借助英美等国的势力,牵制贪得无厌的日本,并从日本手掌中挣脱出来,以便获得较多的独立自主权。他不顾日本反对,于1924年成立了自营自建铁路的领导机构和执行机构——东三省交通委员会,开始筑建东北铁路网。从1925年以后,张作霖以“自行筹款”方式,陆续建造了奉海(奉天——海龙)、吉海(吉林——海龙)、打通(打虎山——通辽)等铁路。这对打破日本长期控制东北铁路干线和垄断铁路运输的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张作霖被炸身亡后,张学良主政东北,日本决定同张学良就“满蒙新五路计划”继续展开交涉。此时,东北地区浓厚的反日气氛成为张学良对日交涉的政治资本。在此背景下,张学良对日要求履行“满蒙新五路”的纠缠,坚决予以拒绝。
阜新地区第一个党组织
1927年1月27日,随着一声汽笛划破天空,从打虎山开来的第一列火车轰隆轰隆地驶进彰武站。阜新地区通了火车,同时也孕育了阜新地区第一个党组织。
随着打通支线铁路通车,彰武成立了铁路机务段。而这时候的中共唐山地委直属沟帮子铁路党支部为了扩大影响,团结工人,积蓄壮大革命力量,于1927年4月先后派出两名党员到彰武铁路车站工作,以公开的社会职业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他们一位叫李家晓,一位叫程海华。不久,党员张振福也从锦州来到彰武。张振福是河北省丰润县人,曾在俄国煤矿当过华工,参加过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因此工友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俄国张”。
1928年4月10日,一个来自沟帮子铁路的名叫欧阳强的工人,把李家晓、程海华和张振福召集在一起,神情庄严地说:“经过党组织考察,认为你们三名党员同志在彰武机务段已经站稳了脚跟,建立党组织的条件已经成熟。根据形势的发展和斗争的需要,我代表党支部批准你们秘密成立党小组。”从这一刻起,三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原来,这个操着广东口音的欧阳强,是中共唐山地委沟帮子铁路支部书记。
彰武铁路党小组作为阜新地区第一个党组织,李家晓任党小组长,张振福负责工会工作。从此,阜新革命的星星之火在彰武铁路点燃。彰武铁路党小组尽管在当时历史舞台上还很弱小,但是因为有科学理论的武装,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根本利益,从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活力。
这里走出两位抗日交通员
今年63岁的金中华曾在彰武铁路工务段工作40年。据他听在铁路部门工作过的前辈讲,发现文字砖的那幢老建筑,很可能是日伪时期警务段的办公场所。说起日伪时期的警务段,曾从这里走出两位辽西抗日义勇军的地下交通员,他们都是创建中国第一支抗日队伍的著名抗日英烈高鹏振的亲人,并且都为抗日而牺牲。
第一位是高鹏振的叔伯侄子、彰武铁路警务段长高永庆。他是高鹏振所率领的抗日义勇军的地下交通员,多次为高鹏振传递情报。1932年2月3日,在义勇军联合攻打彰武县城的战斗中,他作为高鹏振部队的内应,身着伪警服,由车站前往城内与义勇军进行联系。走到大十字街时,他被冲入东门里的义勇军于澄部发现,不幸遭受误杀。
第二位是高鹏振的胞弟高鹏起。九一八事变前,他在彰武铁路车站警务段担任乘警长。高鹏振建立抗日义勇军后,他便成了地下交通员,经常给义勇军送情报,并掩护伤员。1934年7月的一天,他又将彰武县有两个日本参事官乘车去沈阳开会的情报送给高鹏振,高鹏振依情报率部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而在日军随后进行的大搜捕中,高鹏起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他宁死不屈,被敌人惨无人道地喂了狼狗。
据悉,大郑铁路沿线原有很多民国时期的老建筑,在经历2003年沈局撤站和2011年复线改造后,大部分已拆除。因此,我们由衷希望彰武铁西地区的这些老建筑能够继续保留下去,并为后人见证和讲述那些不能忘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