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郑文伯(中)与女曲队员们在训练中。
10月7日,在杭州亚运会女子曲棍球决赛中,中国队2:0战胜韩国队获得冠军。正在阜新家中观看比赛的郑孝忠兴奋得差点跳起来。因为,他的二儿子郑文伯作为中国女子曲棍球队的科研教练,近日一直在杭州参赛。此次中国女曲夺冠将直通巴黎奥运会,这也是时隔13年中国女曲重回亚洲巅峰。他第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分享给了圈内多位好友。
记者联系到郑文伯时,他正在开会,并准备与团队一起参加亚运会闭幕式。1983年出生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东梁镇五道桥子村的郑文伯,小学和中学都在东梁镇就读,从小成绩优异。2002年,他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高考入北京体育大学重点学科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5年,正赶上北京市第一次全民体质检测,郑文伯以实习生身份和同学们一起参与其中。北京市体育局看中了这个帅气多才的小伙子,主动向其抛出橄榄枝。2006年大学毕业后,郑文伯进入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工作。直到2021年的15年时间里,作为北京女子足球队、橄榄球队的科研教练,他多次参加全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赛事,主导的多项课题获得奖项,在集体性球类项目数据库建设、大数据分析等方面成为业内公认的专家。期间,他还出版《核心力量与体能训练》《弹力带抗阻训练》两本运动训练专著。
由于2021年东京奥运周期中国曲棍球队成绩不理想,在新周期组队过程中,郑文伯被邀请负责中国女子曲棍球队科研工作,并同期进入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一个球队的科研工作,包罗万象。集体性球类项目不像游泳、田径等个人项目,可影响的因素非常多。现场观众看到更多的是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但背后直接影响比赛成绩的因素,有运动员的体能基础、竞技状态、专注程度、健康水平等多个方面,需要非常系统、精准的管控才能在比赛中呈现最佳状态,取得理想成绩。我的专长是数据库建设及数据分析,就是把运动员的训练和恢复等行为进行数字化管理。”据郑文伯介绍,两年前接手中国曲棍球科研工作以来,团队的工作重心是配合荷兰籍主教练艾莉森·安楠提升球队整体的传接球速度和比赛中快速奔跑的速度。通过对项目供能特征、比赛运动形式的数据分析,他们为运动员设计了整年的周期训练计划,并搭建了现场快速反馈系统。运动员要根据此系统,在比赛或训练场地100%完成训练指标,来保证训练质量。“过去,女曲队员在比赛当中的快速奔跑和冲刺跑距离都与世界一流水平有很大差距。两年前,我们制定了这个训练计划,要让我们的运动员具备世界顶级球队的专项体能水平,今天这个目标已经达成。”郑文伯激动地说。在之前中国女曲对阵印度的比赛,不仅以4:0的绝对优势取得胜利,比赛中中国队运动员专项体能数据已经达到了世界冠军荷兰队在奥运会决赛中的水平,整个团队欢欣鼓舞。
10月11日,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向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中心发来感谢信,特别感谢郑文伯负责的科研团队在中国女曲获得亚运冠军中作出的贡献,充分肯定了团队在队伍伤病防治、医务监督、训练监控、营养恢复等方面提供的有力保障。
这个月底,郑文伯还将与女曲队员们一起赴印度参加亚洲杯比赛。采访结束时,郑文伯不忘感谢家乡父老的关注与支持。他把“运动是良医”这5个字送给家乡人民,希望大家都能通过运动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他说:“体育最重要的是育,它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所有人都可以在运动中获得快乐,获得面对挫折和抗压的能力,以及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