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学辉兄到我工作室谈了想出一本集子的想法并提出让我写点东西。我记忆中曾为学辉写过什么,这次经与他细聊发现并未写过,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写过他的感觉呢?因为他在我心里早有该为他写点什么的意愿了,这种意愿的根本是因为他是一位值得我们推崇的优秀的书法家。
就在我秉笔要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收到了2022年第四期《书法研究》杂志,其中的第一篇文章是著名书法家、学者黄惇先生写的题为《释草圣》的文章。开篇有这样一句话:“草圣一词,今日之读者大约都知道是草书书家的尊称”。我不好称学辉兄为草圣,但仅凭他中国书协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员和他所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等一系列威名大号和厚厚的奖项累积,起码孙学辉的名字当列在当今中国草书书家的第一方阵之中。这种学术地位不是谁封的,而是他个人在几十年的艺术求索和人生苦旅中艰辛奋斗出来的,犹如一位匠人用一砖一石垒积起来,进而成为属于他自己的艺术大厦。
孙学辉书法作品
如何品论学辉这样一位草书名家,我认为总体上是两个大的方面。首先,他是一位品格优秀的人,第二,他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书法家。具体地说他有以下一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特质。
概括起来是八个字:实成、简约、天成、兼容。实成这个词是东北农村形容庄家颗粒饱满的常用语,我之所以选用这个词是对学辉兄朴实人格的一种最接地气的钩划,学辉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离不开东北黑土地的充足养分,他人品敦厚,不善言辞,像一个饱满的谷穗,用充满深沉的爱感恩大地。我认识学辉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那时我还在部队工作,省书协每每有看稿会和各种展览、培训等活动总能与学辉相遇,他当时给我的印象是十分的谦逊,十分的好学,十分的厚道。每次看到他的作品,总能给我一些好的感受和启发。我们属同龄人,又同在聂成文老师指导下学习,也算是同门求学的师兄弟,印象中他的作品是以魏晋为根基,从二王一路走入章草,他在学习和创作上紧跟辽宁书法学习思路的,不逾规地恪守传统,取法高古,坚定地向着自己认定的求索方向不断前行。从六届中青年书法展的入选到七届中青年书法参展的作品就可以窥见他的取法于魏晋的学习和创作轨迹,今草的流美,章草的厚重朴茂,融汇于作品之中,点画精准到位,字里行间的沉稳厚重,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品其作品使我想起了清代刘熙载《书概》中有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为其人而已。”学辉书法学习与创作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是他能一心一意研磨古法,在书法界横向取法的现象很盛行的创作环境中,他仍稳稳地恪守古法不动摇,无论周围流行什么他都能稳住心性,我们相识许多年以来,从未看到过他急于求成,也没有左右摇摆过,他选择了魏晋之法毫不动摇,一以贯之,深深的植根古法之中,遵循艺术发展的规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学辉是一个深耕传统之人,是一个深刻领会和运用艺术规律之人。他的作品每一个时期都有着明显变化,他的变化不是主观想出的变化,没有生硬地进行所谓的创新,而是把自己所学的东西融汇为一体,自然地表达性灵,创作出全新具有其鲜明特质的佳作。章草今草相兼容,亦今亦古,走出了一条有别于古今充满个性艺术风格,从其艺术发展的路径可以窥见其良好的人格。书法艺术是人生的艺术,离开人品谈艺术是苍白的。有了良好的人格,艺术之道才行稳致远。
孙学辉书法作品
简约是学辉作品呈现的特点之一。老子《道德经》说:大道至简。简是人生的境界,更是艺术的至高境界。学辉书法创作之妙处,即在于简,从学习的角度讲学辉对魏晋章草中的两部经典的高层次法帖用过工夫。一部是被启功先生称之为“平复无惭数墨皇”的陆机《平复帖》,董其昌跋:“盖右军以前,元常以后,唯存此数行,为希代宝。”明詹景凤《东图玄览编》:“陆士衡《平复帖》以秃笔作稿草,笔精而法古雅。真迹也。”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平复帖》最奇古,与索幼安《出师颂》齐名。”正是有这样的学术引领,学辉主攻的第一部法帖便是被誉为“银钩虿尾”法的西晋书家索靖所书的《出师颂》,它把隶书的雍容浑厚,草书的流变简洁融合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骨气峻迈,笔力遒劲,蕰藉典雅。这两部法帖可谓章草之中的经典之经典。学辉以这样两部法贴为宗,可谓是取法乎上。他的作品正是取这两部经典法帖之精华,所以才形成了他简约古雅的作品风格。以中国书法第四届兰亭奖获奖的十二条屏小章草作品为例,既有古法的韵致内涵,又有今草的流变自然,通篇洋溢着古韵古风,生动与自然。他一改古今章草的带有几分楷书的特点,既有今草的流美生动,神采飞扬,又有章草的简静含润,汲古创新写出特有的韵致,体现了传统的奇峻,又展现出生动鲜活的时代风骨。这就是该作能在高手云集的兰亭大奖上荣登前列重要因素。
自然是学辉作品呈现的特点之二:老子《道德经》说:道法自然。学辉的书法作品创作与学习可谓达到了完美的衔接,他能够将所学的法帖在创作中得到创造性地运用,拿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大展获奖的七条屏草书作品为例,这件作品无论从用笔、结字、章法和整体气韵上都是一种全新的创作,有章草的精准到位的点画、有今草的空灵气息、有狂草的风神舞动,而纵观整体,又是极具和谐自然。这样的作品体现了创作中的忘怀与虚灵,充分表达了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种转化中实现了艺术的大美之境自然而然,从容而不失激越,在行云流水的提按中流露了他创作达到自然而然的美学境界。
孙学辉书法作品
兼容是学辉作品呈现的特点之三:老子《道德经》说:大象无形。先前我看了一些对学辉书法的评价。基本上评价其书法风格为章草,我亦赞成这种观点,但通过品读其作品,我认为学辉的书法创作从没有拘泥于章草。他是取了章草之法,又得今草之韵,同时又对魏晋一些碑版乃至唐宋法书进行了广泛吸纳。在对法的把握中又不失对当代艺术的兼融。全国第六届楹联书法展的获奖作品是一幅行草书的龙门对,与魏晋行书相比较,其中蕴含着章草的古貌,有今草的飞动,更有行书端庄。近一两年他又开始研习唐宋行草书,特别是对颜真卿行草作品有所领悟。他时尔拿其新作给我看,我从中深切感受到了学辉的悟性,他每学一种东西总能领略其中的要害。得其精华,不是僵化于形,而是在无形中抓到古法之精神。正如《庄子》所云:“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在物我两忘中得“道”之要秒。进而写出了风神,写出了虚合之灵光,写得沁人心脾。南朝书家王僧虔《笔意赞》:“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入妙之书便呈无限神采,学辉的作品多次在展览中获奖,每每都有变化,每每都有他心迹的流淌。但其作终是在一个主线之上,这一主线便在一个“道”字之上。
学辉作品之所以感动人心,是进入了自然之妙境,其中蕴含着虚和与空灵。我认为这就是艺术的生命所在,近些年中国书协在全国书法界提倡的正大气象,其根脉就在于此,一切峥嵘气象都来自于自然,自然之气是和气,古人认为和气是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和而成之气,阴阳交感,冲气为和。阴阳冲和之气,是宇宙万物的生长发育之源。《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切正大气象正是通过这种传统文化呈现着中和之美。孙学辉的书法艺术在向着这样的至高境界不断前行。
孙学辉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