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勒津民歌《云良》
云良出生在蒙古勒津旗招束沟(今阜蒙县招束沟镇)之地的拉各拉村。清光绪年间,班禅达赖到北京,蒙古勒津拉各拉村的陶腾扎布夫妇携18岁的女儿云良前往叩拜。皇亲何天府王爷看中云良的美貌,强抢成亲。后来,民间艺人编唱了云良想念家乡,思念父母的叙事体民歌,感人至深,在民间广为流传。

2012年《蒙古勒津民歌云良》入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玩“沙哈”是蒙古族人民群众在业余生活中较为喜爱的一项传统娱乐活动,尤其小姑娘多喜欢这样的游戏。“沙哈”是蒙古语,辽西汉人俗称“嘎拉哈”,指动物膝盖骨,是六面体,正面像肚脐的地方叫“坑儿”,背面像肚皮的地方叫“背儿”或“肚儿”,侧面像耳朵的地方叫“轮儿”,还有一侧什么都不像的地方就叫“真儿”。沙哈以四个为一副,手巧的人一次能同时玩三四副,有多种玩法。
玩法一:首先抡子儿,将沙哈抛撒在炕上,然后向上抛口袋,在抛口袋过程中迅速抓起两个或两个以上从正面看形状一样的沙哈,再接住口袋。这种玩法实行计分制,根据抓起沙哈的形状不同,得的分数也不同,沙哈计数以阿拉伯数字为单位,一对“坑儿”是10,三个“坑儿”是15,四个“坑儿”是20,四样是5,以此类推。再抛起口袋,将沙哈放下,同时碰地上原有的沙哈,使它们的形状变化,更容易寻找自己下次抓的对象。抓沙哈时碰动不需要抓的为坏,抓起沙哈没接到口袋为坏,“坏”了就交给下一个人玩。此玩法以得分多少分定输赢。

玩法二:用一只手将四个沙哈抛撒在炕上或桌上,然后将口袋向上抛起,在口袋被抛起到落下的时间内将四个沙哈都先搬(以下的过程叫搬)成真儿,用手抓起,再用同一只手接住落下的口袋。如果口袋和沙哈都没有落在炕上,则接着搬下个背儿,依次接下的次序是坑儿和轮儿。最后,要继续把口袋抛起,将都已经形成轮儿的沙哈抓起,如果口袋落下时在手里(没有落在炕上)则第一个回合完成。倘若在搬的过程中口袋没能接住则叫“坏了”,交由下一个人抓玩。其输赢的判断是:在搬四个沙哈的过程中,谁抛口袋的次数最少,谁就是赢家。
玩这个游戏,手、眼睛和脑子反应要快。玩“沙哈”的关键步骤:一是口袋要抛得高,这样留空的时间长,二是抓“沙哈”的过程要快,尽量用最少的次数完成全过程;三是会抡子儿,要看准“沙哈”的距离远近合适,方便一次性抓起。“沙哈”游戏历史悠久,在蒙古民众当中根深蒂固,不仅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群众的智慧,也反映了他们追求快乐生活的美好愿望。

2012年《蒙古勒津“沙哈”游戏》入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