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一诺,笑谈而已;有人一诺,过眼云烟;有人一诺,掷地有声。
他们是生活在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马家屯最普通的一对农民夫妇。男主人王振海身子已见佝偻,满脸的沧桑感;女主人李淑云快人快语,性情豪爽,勤劳肯干。就是这样两个人,在37年前许下诺言,并为之坚守半生。
如今,这份诺言已经在退去的沙漠中实现,在绿意盎然的森林中实现,在遍地的牛羊中实现,在奔跑的野兔、高歌的喜鹊中实现......
当年,他们庄重许下诺言
摊开辽宁地图,如果要定位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西北”二字是最准确的方向指引。如果用语言表述,那就是北甸子村位于辽宁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它如一根松枝,直接插进科尔沁沙地。40多年前,三面环沙的北甸子村似一座孤岛,深陷茫茫荒漠。疾风骤起,沙粒似刀,“啪啪”击打着老百姓的窗棂,又好像在击打着这个普通村庄百姓的命运。
很多专家到此考察、勘验、实践,都给出这样的建议:不宜居住,全村搬迁。而倔强的北甸子人不甘世代生息的村庄被无情的荒漠吞噬,也不愿生于兹、长于兹的自己成为失去故乡的心灵孤儿。几十年来,北甸子人与沙漠作战,和恶劣抗争,硬生生地将北甸子从沙漠里“夺”了回来。
这群倔强的北甸子人中,就有王振海、李淑云夫妇。
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两张泛黄的纸,浸染着岁月的风霜。这两张纸,就是1985年1月12日,当时的阜新市阿尔乡畜牧场与王振海夫妇签订的《承包造林合同》。此时,当年的阜新市阿尔乡畜牧场林业科长、签订合同的张敬党就在记者身边。他感慨地说,当年,这里是一片荒沙,寸草不生,当地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农业生产举步维艰,畜牧业在夹缝中求生。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他们用了很多办法,承包造林是其中一种。他们看上了王振海夫妇的勤劳、敬业、人品好、实干。还有,其老父亲王文明曾经是一名军人,新中国成立后在植树造林方面积攒了一些经验。
王振海笑着说:“谁能想到,这一签字,让我们在这里生活了37年。”
这个合同约定:双方自愿签订造林合同;造林面积为1000亩,其中针叶树为40%,阔叶树为60%;造林成活率为针叶树60%;阔叶树75%。
1985年之前,王振海、李淑云夫妇原本住在马家屯,王振海曾在镇上的畜牧场上班,妻子在家照顾儿子。
72岁的王振海指着眼前的松树林对记者说:“这地方是多年的放牧场,周围都是白沙坨子,一棵树都没有,稀稀疏疏地长了一点草,放牧人都发愁。”
签了合同,夫妻俩发愁了。栽树,他们能够吃苦,可没钱,用啥栽树?后来,他们去了信用社,贷款2000元,再向亲朋好友借点,外加一点积蓄。第一年,他们花了2990元,第二年,他们花了3310元,第三年,他们补补树苗没太花钱。对于花钱这件事,李淑云记忆犹新。


直至今天,老两口一直保存着当年植树用的特殊工具,它见证了那一段艰辛的造林历程,那是一把9公斤重的特制铁锹。37年前,每天大清早,夫妻俩就扛着这把铁锹步行3华里去栽树,用这把特制铁锹挖坑,然后插苗、填土,周而复始,一天能栽种300多棵树苗。千亩沙地,夫妻俩动员身边所有的亲戚朋友来帮忙,最多的时候50多人一起栽树。
“第一年特别苦,当时吃得不好,每天都是体力活儿。除了种树,还要给帮忙的人做午饭,同时还得照顾孩子,回到家了还得喂牲畜,每天忙活到晚上10点多才能睡觉。”李淑云回忆说。半个月后,李淑云这个自认干活不比男人差的“女汉子”累得咳出了血。
就是凭着这样的干劲,夫妇俩带领四五十人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把1000亩沙地全部栽上了树。之后,在夫妇俩的看护下,幼苗逐渐长大,白色的沙地逐渐有了绿色,变成了林地。
1991年,为了孩子上学,夫妻俩不得已搬到镇上,将林地交由王振海的父亲王文明看管。那些年,老人家天天骑马在林子边上转,一次巡护当中,老人摔下马,锁骨摔断了。
后来,王振海干脆在林地里造了一间地窨子,白天晚上一个人吃住在这里看护林地。所谓地窨子,也就是在地面挖个坑,上面用几根木棍和一些茅草盖上,旁边留个口当门。这样的土房能抵挡一些风寒。没水没电,附近有个水泡子,王振海在旁边挖个坑,喝从沙子里渗过来的水。后来,李淑云也搬进了地窨子。直到2001年,夫妻俩终于在原来的地窨子附近盖起了三间瓦房。后来,又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通了电,打了深井。
昔日的松树苗一天天长高长壮,从前的流沙坨子不见了,林子锁住了沙丘。
1986年,王振海被评为阜新市劳动模范。
如今,他们还在延续诺言
汽车沿着福财路一路前行,路边是茂密的树林,清澈的小溪,旋转的风车,成群的牛羊。不一会儿,记者的车进入了马家屯地界。距离屯子3华里以外,就是王振海夫妇承包的千亩樟子松林。穿行林间,世外桃源的感觉扑面而来。再往前走,便看到一辆吉普,张敬党说,这是王振海的儿子王继岩来迎接咱们了。
沿着林间的一条小路前行,松林深处闪现出几间蓝色屋顶的瓦房,鸡群、鹅群悠然觅食,小院里摆放着各种农具,堆着金黄色的苞米,散养着一群牛。
王继岩今年45岁,是王振海夫妇的儿子。他毕业于辽宁省电视大学,2019年入党。他对父母的评价很简单:能干、肯干、认干、会干、实干。
37年前,王振海夫妇抛家舍业来到荒漠深处植树造林,王继岩刚刚8岁,那时的他就能够和父母一起干活了。李淑云说,那时儿子还小,我们挖坑栽树,他负责扶着树苗。一来二去,栽树的门道也掌握一些,有时看到树栽得深度不够,他便马上告诉父亲,重新再来。这样的“小监工”,着实非常有用。
看到父母将自己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了植树造林上,王继岩也暗自下定决心。大学毕业后,他原本可以在县城工作,而他却毅然决然放弃了县城舒适的生活,来到父母这里,接过了父母的事业的接力棒。他说:“我毕业时特别想出去闯闯,又有机会。但是,我太心疼父母,也放不下这片森林。”
在这里,王继岩不仅植树造林,还担起了看护林子的重任。开始,他是步行在漫无边际的林海里,与寂寞、干渴、酷暑、严寒为伴。后来,他是骑着马看护林子。步行的时候,每天上午、下午绕着林子走一圈,一圈大概要走两个多小时,主要防止有人带火上山。37年来,这片林地没有着过一次火。
王继岩的妻子在阿尔乡镇工作,女儿在镇里上学。为了这片树林,王继岩总觉得愧对妻女。可是,看到年迈的父母,再看看这片自己守护的树林,王继岩还是默默承受了这一切。
王继岩回忆说,当年,父母住的地窨子只有1.5米高,人进去不能伸直,刮起龙卷风的时候,寸步难行;下大雨的时候,几米以外看不到人。父母天天在外面干活,那种辛苦不是一般人能够吃得了的。现在,他要把老一辈的事业继承下来。
从几年前开始,利用林间的100多亩洼地和空地,王继岩和父母选择栽植经济林——大果沙棘,还种一些粮食和蔬菜。而对于这千亩林地的未来,王继岩有着更长远的想法:“我想发展生态旅游,利用山林开发一些娱乐项目,扩大养殖规模。一个家族传承的东西很多,我们家传承的就是一种治沙精神,我要把父母身上的这份责任、这种执着坚守的精神传下去,让子孙后代继承这种精神,生活也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望着眼前郁郁葱葱的林海,王继岩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