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香 生态美 百姓富
今秋收获时节,彰武县大冷镇上三家子村“稻田湿地”工程万亩稻田备受关注。“今年水稻的收成远比去年好,村民的收入也比去年多,‘稻田湿地’工程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在凸显。”上三家子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白光利对记者说。
“我家流转土地的‘保底儿钱’不算,就在这当‘水管员’的工资还拿到小两万元!”今年67岁的上三家子村村民王炳军笑着告诉记者。
上三家子村的“稻田湿地”工程万亩稻田,是彰武县实施柳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建设“以水含沙”工程的一部分,也是近年来彰武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沙化土地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柳河是彰武的母亲河,因其含沙量大而被称为“北方小黄河”。面对柳河流域沿岸水土流失、风沙侵蚀严重的实际情况,彰武县秉持“留住水、含住沙、改湿地、护生态”的理念,于2019年7月启动柳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作,推进“以水含沙”——通过实施堤防工程,强化防洪能力,减少沿岸水土流失,最大限度减少河水中的泥沙含量;通过实施两岸“稻田湿地”工程,新建管道引入闹德海水库富余的水资源,将旱田改造为“稻田湿地”,实现夏秋季水面覆盖、春冬季留茬固沙,有效改善耕地沙化问题。该项目规划建设堤防工程70公里,修建引水管道暗渠工程70公里,建设稻田湿地6万亩,打造柳河百里湿地长廊,带动城区、沿岸及周边生态治理形势全面向好,将黄沙地变成青草地。项目一期1.2万亩“稻田湿地”工程已于2021年建设完成,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耕作、当年达产,带动项目区农民户均增加收入约2.4万元,形成了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
回望过去,70多年来,彰武县不断探索防沙治沙模式,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但依然呈现“总体改善、局部恶化”的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彰武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探索构建了“4+2+2”综合治理模式(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四大工程”;以肥改沙、以调减沙“两项改良”;以养退沙、依法治沙“两项保护”),实现林草植被修复、沙化耕地治理、流域综合治理等多重治理模式的有机统一,进一步提升生态治理成效。同时,该县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化,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把过去的沙地踩在脚下,有效阻挡了科尔沁沙地南侵的脚步,守护了辽宁中部城市群的生态安全。
目前,彰武县林地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8万亩增长至212.9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9% 提高到31.47%,土地沙化面积由524万亩降至199.66万亩,境内6座万亩流动沙丘全部固定下来,一幅“生态美”与“百姓富”的美好画卷正在彰武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