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2021见证:稻香四季 青青柳河湾》创作团队
中新网辽宁新闻11月8日电(王颖丽)前不久,由阜新市传媒中心(集团)电视新闻部选送的新媒体作品《2021见证:稻香四季 青青柳河湾》喜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是目前阜新市新闻工作者获得的最高奖项。评审专家评价该作品:“唯美与情怀兼具,传统媒体厚重与新媒体灵动合二为一,是一篇用心之作、感人之作。”
“创作新闻作品如同烹制小鲜,需要以强烈的新闻精品意识,践行“四力”,走出方寸空间,走进更广阔、更基层的现场,扎实采访,精心创作,才能精雕细琢出佳品!”《2021见证:稻香四季 青青柳河湾》新媒体作品总策划、市传媒中心(集团)电视新闻部高级记者曹彦说。
2020年,彰武县启动柳河彰武段综合治理与土地整理项目之后,曹彦便凭借着敏锐的新闻洞察力,认定这一新闻题材符合重大主题宣传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的“三大”要求,是一条报道价值极高的新闻“大鱼”。自此,他将“柳河湾”的工期进度表铭记在心中,组织长期活跃在“三农”一线的骨干记者宋力力、晏雪驰、潘德强等人深入基层一线,开启了长达一年多的蹲点式、跟踪式采访,大家从独特的视角寻找“活鱼”、用创新思维来捕捉“活鱼”。
跋山涉水考验意志,风霜雨雪涤荡心灵。在彰武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记者们跟随彰武县党员干部,盯着寒冬的大雪深入农户,记录农民们在土地流转协议书上摁下手印。在杨柳泛青的初春,大家将无人机腾空升起,倾情拍摄柳河两岸红旗招展、擂鼓奋战的动人场景……近两年间,这群服务“三农”记者带着满腔的热情和激情,俯下身、沉下心,深入彰武十余次,奔波辗转数千公里,用时空镜头记录下了“旱改水”工程的从无到有、沧桑巨变,见证着广种薄收的沙坨子变成风吹稻花香两岸的鱼水乡。感动于农民对新生活的喜悦与期盼,期间,他们共推出常规电视新闻报道数十条。
聚焦大事件,须有大制作。2021年12月下旬,跨年夜进入倒计时,采访团队将“柳河湾”整合创作工作提上了日程。
“从常规思维看,‘柳河湾’是一个优质的新闻大专题题材,采访历时长、意义重大,素材海量,做成一个传统的电视新闻专题,是我们这些电视新闻人擅长的领域。但是经过几番探讨之后,大家推翻了这个‘保险’的常规做法,我们希望走出‘舒适区’,根据当下大众接受习惯,创作一个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的新闻作品。”《2021见证:稻香四季 青青柳河湾》作品的新媒体编辑徐曼昕说。
作为后期制作的主力,徐曼昕、宋力力等人虽倍感压力但又充满信心。带着经验去思考,他们坐在一起认真分析现有视频素材——怎样才能突破时空的局限,瞬间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让这一新闻题材具有足够的时代价值,掀起人们心底的波澜与感动?通过一番“头脑风暴”,他们找到了这一作品最鲜明的特征——视觉的冲击力、四季流转的时间感。于是一个新颖大胆、灵性十足的创意应运而生:主创记者以“见证者”的视角,以年终盘点的形式,将近两年时光浓缩在几分钟里,做一个新媒体短视频。
厚积薄发必定胸有成竹。接下来的剪辑过程一气呵成、思如泉涌,短短几天,一个三分多钟的新媒体新闻作品跃然而生。视频中创新性地融入了双条叙事线,一条以“梦”的元素贯穿全片,以“有梦、追梦、筑梦、圆梦”隐喻项目推进;另一条以“春夏秋冬”结构全片,展现万亩水田从无到有,从整地、育秧、插秧到颗粒归仓的全过程。全片摒弃冗长的旁白叙事结构,运用了紧凑的场景串接方式,结构精巧、节奏明快,以事实说话、从细节入手,多角度、全方位展现“柳河湾”水清绿岸的生态巨变,将阜新生态扬帆、绿潮奔涌的转型故事娓娓道来。
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这一新媒体作品能够喜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是整个创作团队勇于探索、深耕细作结出的硕果,但也离不开创作单位的高瞻远瞩和谋篇布局。多年来,阜新市委宣传部坚持精品导向,阜新市传媒中心(集团)面对融媒体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发挥自身主流媒体、文化盛宴的优势特点,搭建新媒体平台,培训全媒体人才,优化激励机制,逐渐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为广大新闻工作者依托融媒体平台推出大批新闻精品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