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草原沙地及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治理新模式
“草种泥丸”进入草原播撒试验阶段
日前,记者在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一块项目实验基地看到,用拖拉机种草方式播下的已不再是从前的草籽,而是一粒粒黄豆粒大小的泥丸。这就是“草种泥丸”。
“草种泥丸”是一项涉及草原、荒山以及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解决大宗固废处置难题的新技术产品,由市产业技术创新推广中心与北票市林草局合作研发,目前已完成基质配制、制备造粒和实验室芽率测试等环节工作,正在进入草原播撒试验阶段。
该项目首席专家顾问吕林有博士介绍说,这当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泥丸”,而是利用无害化处理过的畜禽养殖粪污、城市生活污泥和秸秆焚烧后的灰分等大宗固废,变废为宝加工而成的有机肥料。泥丸包裹着草籽,不仅可以提供草籽萌发及生长初期所需的养分,而且可以抵御大风、扬沙等恶劣环境下草种的生长条件。
从更深层意义上看,这种“草种泥丸”的创制和使用,与传统意义上的草类种植相比,可大幅提升出苗率、成活率,省时省力,降低种植成本,泥丸中的有机质还可以有效改良土壤,大量消纳城乡固废,还可有效拉长草类种植的播种期,甚至一年四季均可播种。更重要的是,这种“草种泥丸”对退化草地生长力的修复成功率更高。
“通俗地讲,我们不仅要降低成本,让退化的草原、草地或者是废弃矿山长出草来,还要让这些草长得更多、更茂盛,从而有效提升生态修复后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市产业技术创新推广中心主任李焕飞说,这一项目的研发得到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市科技局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团作用,邀请生态团团长吕林有博士为总顾问,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与彰武草原管委会、北票市草原站深化合作,加快示范推广速度,与北方伟业生物有机肥厂开展产业合作,紧锣密鼓推进“草种泥丸”创制技术攻关,并探索出退化草原生产力快速提升与大宗固废资源化利用的集成技术体系。通过草种、植被、土壤的搭配运用,解决草地退化、生产力低下等生态问题,探索草原沙地及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和治理新模式,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
目前,“草种泥丸”创制进入中试阶段,并拟定在彰武草原生态示范区和北票市共播撒面积约2000亩。下一步,这项技术研发将进入最后的技术评定和成果固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