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所有耀眼光环的背后,都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荆棘之路,承载着辛勤汗水和拼搏努力。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阜新玛瑙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于杰就是这样一个历尽千帆、以梦为马,在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的新时代青年。
于杰出生在阜蒙县农村,父母是地道的农民,回望18岁之前的家境,于杰只用了一个字形容:穷。从未穿过新衣服,一个月也吃不上一顿白面馒头。“父亲原本是家里最能干的顶梁柱,但在我小的时候,要强的他因为在白灰厂里长期过力工作,落下了病根,再也干不了重活,再加上他和母亲没有一技之长,只能靠种地过活,所以,家里生活一直很窘迫,甚至承担不起我和弟弟的学费!”采访中于杰对记者说。
虽然家境贫寒,但于杰从未怨天尤人,而是选择自立自强、努力拼搏。小学期间,他便展现出超高的美术天赋,在全乡14所学校组织的美术比赛中荣获第一名。初中时期,他的学习成绩一直稳定地保持在全班前三名。但由于家里已承担不起上学的费用,他不得已放弃了继续就读高中的机会。
难道就这样向命运低头?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于杰向内心求索,并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学习玛瑙雕刻,用技术改变命运。
说出自己的奋斗目标后,父亲于凤祥二话没说,立刻帮于杰多方联系老师,并拿出借来准备养猪的1000元钱,全力支持儿子拜师学技。
至今,于杰还对父亲送他到玛瑙厂后转身离开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上学的时候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感触并不深,但就在父亲转身那一刻,我的内心被刺痛了,泪水模糊了双眼,父亲是个不善言辞,但却顶天立地的男人,他在用尽全力支撑这个家!”擦干眼泪,回到师傅的雕刻厂,于杰开始了学徒生活。因为心里憋着一股劲,他对学习玛瑙雕刻技艺如痴如醉,每天下班后,师兄弟们都出去散心,他却回到车间练习。冬天时,手上冻出了裂口,他也舍不得休息一天。就这样,通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他的手艺超过所有的师兄弟,别人雕刻难度高的作品需要近20天,他三五天就能完成。为了让自己的技艺更加全面,他还不断学习玛瑙设计和画图,画得不好的,他用机器磨掉,重新再画,一遍遍学,一遍遍画。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4年的学习,于杰终于学有所成。
于杰对玛瑙雕刻的执著追梦也深深影响了弟弟于飞,兄弟俩一起当学徒,一起创业,经营玛瑙生意。为了精进技艺,他们还通过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等方式不断深造,精益求精地创作雕刻作品,斩获多项国家级玛瑙雕刻大奖。如今,于飞也造诣颇深,是中国青年玉雕艺术家、省特级玉雕大师。
于杰经常会听到有人说他命好,他总会笑答“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从小父亲就教育他踏实本分做人。学徒时,师傅告诉他做玉先做人。为此,诚实守信、精雕细琢是他一生要坚守的信条。如今,身为青联委员的他,更是担负起一份社会责任,举办免费培训班,创立青年创业空间,带领广大青年共同创业就业,为阜新“世界玛瑙之都”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