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农业起源,古籍中有许多美丽动听的传说,经常归功于伟大的神农、后稷和黄帝或其他帝王、名臣。但想真正解决中国农业起源问题,不可能仅凭古史传说,必须依靠考古学和民族学的丰硕成果。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考古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已让我们能够了解中国原始农业的基本面貌,而近几十年来的民族学研究,又使其更加清晰和生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阜新考古发现的查海遗址,有着诸多农耕文化的遗存,它不仅扩大了中华远古文明的影响范围,还将中华文明向前推进了近三千年。大量考古资料表明,人类原始农耕经济多半由渔猎经济发展演变而来。人类有了原始农业的出现,便有了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也使得人类社会由野蛮到文明,并不断完善。这是一个极其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疆域辽阔的中国,地域间适合人类的生存条件差异较大,各地域间的农耕文化出现时间也不尽相同。8000年前的查海原始农业,催生的是华夏大地第一代农民。在这片黑土地上,8000年前的阜新“农人”掀开了中国远古时代农耕生产的灿烂篇章。当年参与查海遗址考古发掘的专业人士胡健向记者介绍说,我国原始农业发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以河流为中心分布于各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辽河流域的原始农业都进入相对成熟的农业生产阶段。相比较而言,查海文化更具有时代早、规模大、内涵丰富的特征。每次来到查海遗址,由近及远可见的轮廓清晰、缓曲绵延的山坡丘岗,总会让我们的思绪穿越到8000年前。一阵微风拂过,一行脚印踏过,便有了一种与先人相拥相逢的意境。8000年前,查海“农人”在这片土地上挥洒过辛勤努力的汗水,留下过人间烟火的繁华,留给阜新后人的更是值得自豪的8000年文明印记。据考古验证8000年前的阜新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动物种类繁多,土质肥沃,水草茂盛,河流纵横,积聚了丰富的鱼类资源。环境考古资料又证明,距今8000—5000年间,西辽河流域的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3—5℃,适于农耕,这为人类在阜新大地繁衍生息,创造了独特的自然条件,阜新先民也就在这里完成了农业革命。了解查海文化的人都知道,当时人们集聚而居,在接近水源、易于获取食物、确保安全向阳避风的地方建立部落。在对这些部落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生产工具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有石斧、石铲、石刀、石锄等等,其中石铲数量最多,器形也很多,部分带有穿孔,表明查海人已有了一定规模的原始种植业。这些复合性生产工具的出土,表明当时“农人”生产技能娴熟,提高了劳动效率,“农人”的劳动强度得到有效缓解,刀耕火种的手段已成为辅助性措施,农业生产进入了耜耕农业阶段。此外,查海遗址上发现的30多个窖穴,直径都在1—2米之间,分布在房址周围,这说明当时人们的粮食有了剩余,不仅解决了单一的食物来源,也同时带来了饲养业的发展。透过查海文化,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这个千人之多聚落群体中的成员,以其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穿梭于白山黑水之间,享受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为阜新大地勾勒出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因此,我国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孙守道先生曾称查海遗址的“查海人”为东北第一代农人。可见,阜新的远古时代不仅我国原始农业的“第一村”,也是早期“农人”、农耕生产的发源地。查海先民在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的同时,也为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