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教授曾为查海遗址题词——“玉龙故乡文明发端”。其中的玉,指的是查海遗址出土的9件玉器。它们自上世纪被挖掘出土后,便惊艳了考古专家乃至全世界。
查海遗址发现的玉器,是迄今国内发现最早的真玉。
1989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对查海遗址出土的9件玉器进行鉴定,特用扫描电镜及红外光谱分析,结果确定此9件玉器全部是真玉,均为透闪石软玉。当时古玉专家的结论是:查海遗址出土了全国也是全世界已知最早的真玉器。考古界的学者认为,查海玉器解决了3个问题,一是对玉的认识,二是对玉的加工,三是对玉的使用,同时指出,从形制及工艺上看,查海不是最原始的玉器,可能还有更早者,所以还应该在辽河流域寻找。最初,查海遗址的碳十四年代测定加树轮校正为距今7600年,后来又经一次测定加树轮校正则确定已超过了8000年,由此把我国用玉历史提前了两个千纪。专家们进一步指出,看来这不像是在开始用玉的初期,因为初期用料真假混杂。因此推断,辽河流域可能有更早的玉器。
岁月又走过了多年,查海之玉尚无有超越。
针对查海玉器群的器类、内涵及其文化意义,苏秉琦的解释是:
器基本分三,一类是玉工具;一类是玉饰品;一类是特制玉佩物。工具类以玉斧、玉锛、玉凿、玉雕刻刀为主,加工规整,小巧精致,当为实用的手工用具。制作一件玉品工具相当不易,因为“玉能屑金”,远比石头坚硬。
玉饰品中最吸引人的是玉玦,一种呈扁环形玦,一种作圆柱体玦皆有缺口,用以佩带在耳垂上,是一种耳饰品,可称玉耳玦。其次则是管状珠球状珠,贯孔可穿系,主要当用为项饰。这些玉饰因受沁均呈现乳白色。
在发掘出的玉器中,特制玉佩物,多作长条匕形,首端穿孔,背凸内凹似槽,与新石器时代遗址经常发现的取食用具——骨匕很相似,唯此甚小,长不过十余厘米,小者仅二三厘米,显然其用途不在取食。据房址内一儿童死者身上所出6件此种玉匕形物位置推测,很可能是一种佩缀之物,且大小依次递减,成双排列,为其他文化遗存所罕见,这反映出查海遗存有它文化上的独特性。
根据苏秉琦教授的解释,我们发现,8000年前的查海文化玉器群,从品类、形制、规格、组合以至工艺程序,已经比较规范化了,查海人确已掌握了对软玉的识别与严格选择和高难度攻玉技术(软玉硬度大,须以解玉砂加水为介质开料、雕琢、研磨)。他们已不满足于那种石之美者的假玉(如蛇纹石类),而专喜好那种质地致密坚贞、莹秀温润的软玉,已发展到生者佩玉、死者殓玉的一种真正的玉文化程度,这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证明我国辽河流域是最早用玉的地区,是远古玉器的起源中心。
抚玉生情,总会让人浮想联翩。玉蕴于山川,是天地之精灵。查海先人采之,剖之,雕琢之,佩用之,且葬之于天地间,纵横时空8000年,继而又被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所传承发扬,有了玉雕的龙凤、龟虫、祖先神灵和斧钺,推动社会步入玉兵时代,走进文明殿堂。
阜新,为有如此珍贵的玉文化瑰宝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