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考古专家郭大顺曾多次强调,阜新要理直气壮地叫响“ 查海文化”。多年来,他也一直在为查海文化的研究发展奔走。
作为北方较早有人类活动地区的阜新,是引领东北地区地域文化的典型。查海遗址中玉与龙的发现,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步。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类型查海聚落遗址,位于阜蒙县沙拉镇查海村西南2.5公里的山坡上,孕育了8000年前的查海文化。
查海遗址发现后即引起省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但对它的命名问题却经历了许多曲折。查海文化的确立,如同它的发掘、研究一样,经过由表及里的论证,经历了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当年,它可否作为一种独立的考古学文化,成为考古界争论的焦点。
最初,学术界认为,查海遗址作为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与红山文化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尤其是玉器的发现,可能对后来红山玉文化传承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应属“前红山文化”。随着发掘工作的不断拓展,尤其是距西北100公里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现,使史学界对查海遗址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新的思考。因为兴隆洼遗址和查海遗址,无论是在地域上、年代上更为接近。由此,学术界认为应归属一种文化类型,即“查海——兴隆洼文化”。
记者了解到,红山文化距今5000年,是被认定了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但它与查海遗址的年代相隔甚远、文化内涵上也不尽相同,并不能确立为同一种文化。这一观点经多年的考古研究,被学术界普遍接受。
市博物馆原馆长胡健向记者介绍,兴隆洼文化是1983年发现并命名的。它虽与查海遗址属同一区域、同一时代,但两者的文化内涵又差异有别、各有特色:其一,在聚落选址上,查海古人选择在花岗岩、麻岩构成的基岩山坡建造房屋,借助于基岩的下掘,增强了房屋的稳固性、保暖性。而兴隆洼遗址虽也有类似的地貌和地质环境,但却选择在风沙形成的土山坡地构建房屋,形成村落。其二,在房屋建筑形式上,查海古人的房址柱洞分布有序,一般分为内外两圈,而兴隆洼遗址的房址柱洞处于无序状态,表现出更大的随意性。柱洞是房屋建筑结构留下的痕迹,说明二者的房屋格局、形状都有极大的不同。其三,查海遗址与兴隆洼遗址陶器纹饰不同。查海遗址的陶器虽然有多种纹饰,但以压印“之”字纹为主,其他纹饰处于辅助地位;而兴隆洼遗址的陶器是“以划花、交叉线纹、席纹为主”,这些不同纹饰的形成,正是当时人类不同理念、不同审美观念的反映。同时,在两处遗址当中的器物造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多年的发掘及研究,查海遗址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史学界的一致认同,对这一文化的分布、延续也有了进一步认识。
针对查海文化的命名问题,辽宁省考古研究所主要参与查海遗址发掘的两位研究员方殿春和辛岩认为:“鉴于兴隆洼文化已经命名,但它又不能囊括查海的全部遗存,尤其是查海遗址的房址形制和二期内涵,确实与兴隆洼文化差别甚远,所以我们只将查海二期遗存命名为查海文化。倘若通过工作,能把一期遗存与兴隆洼加以区分,而将查海一期遗存回归查海文化也是科学的。”他们以多年的研究成果,客观、科学、准确地概括了查海文化与兴隆洼文化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命名“查海文化”的必要性,确立了命名“查海文化”的理论根据,也阐明了那个历史时期社会形态及发展的一般规律,使查海文化成为辽河流域较有影响的考古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