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西辽河流域查海文化遗址群保护开发利用,让文物‘活’起来”,被写进阜新本届政府重点工作中,并且还确定在2022年的工作安排内。
叫响查海文化,阜新迈出进一步加快实施的步伐。
上世纪80年代,在阜新大地上发掘出来的查海遗址,是国内考古学术界的一次重大发现。躺在遗址下面的“中华第一龙”,至今已经8000岁。
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历代帝王权力的象征。记载五帝时代的代表人物多与龙有交集,而以黄帝较早较甚。追溯龙的起源,不仅可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而且对了解五帝时代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同样重大。不过,考古发现的龙,此前只见于商代的青铜器上,那已经是被高度神化了的多种动物的结合体。上世纪80年代初,红山文化的玉雕龙被确认,才把龙的起源提早到5000年前的五帝时代。
1982年,查海遗址被发现后,又经7次科学严谨发掘,出土了一条20米长的石脉和两块浮雕型龙陶片,在全国引起轰动,后被命名为石堆塑龙和浮雕型龙,其早于红山文化,是西辽河流域史前时期龙的形象。浮雕型龙见于筒形陶罐上,陶器材质为夹砂褐陶质,外表红褐色,内里黑褐色。上面的龙形象浮雕于器物表面,一为龙的尾部,向上卷曲,一为盘龙的龙身。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体宽而平,身体上都压印成排而齐整的鳞状纹,共4排。
石堆塑龙置于查海遗址中部一条从西南 — —东北走向的石脉上,用与石脉质料相同的花岗岩石块摆塑而成,长达20米,可隐约分辨出头、身、尾和足。查海遗址的龙纹,作为龙形虽然尚不够完整和明确,但已具有龙纹的基本特征,或可称为“类龙纹”。
记者在一篇《龙出辽河源》的文章中,看到了最具影响力的红山文化研究和考古专家孙守道对发现阜新查海遗址石堆塑龙和浮雕型龙重要价值的阐述。
孙守道用了“始料未及”4个字,来形容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石堆塑龙和浮雕型龙给他带来的震惊、兴奋和意外。他认为,阜新查海石堆塑龙和浮雕型龙的出土,将龙的历史在传统认知和考古认知上向前延展到了8000年。这些文物反映了8000年前的阜新地区,查海先民已经具有非常深刻的龙的观念,龙已经成为氏族的重要象征。
记者还了解到,孙守道曾经说过,在中华大地上“还可能会发现更早的龙影”,但是近30年岁月已逝,阜新查海遗址上的巨龙年龄仍然最大,依旧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华第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