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来到市博物馆,找到刘德刚,拿出精心包裹的几块陶片给他看,说这是从四合水库附近发现的。
刘德刚接过陶片,只见陶片呈灰黑色,上面装饰有绳条状纹饰,这显然是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遗物,此类型考古学文化在阜新地区分布较广。
几天后,刘德刚专程赶往老大爷描述的陶片采集地点,又发现了大量类似的陶片。经过与同事考据论证,认定这里是一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一块块残破的陶片,在刘德刚眼里就是一个个文明的记忆,诉说着这方热土上孕育的璀璨文明,书写了一段段史诗与传奇。
刘德刚是彰武县人,还是在上小学时,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县博物馆,听到讲解员说阜新地区文化灿烂、历史悠久,激发起刘德刚对家乡历史的浓厚兴趣。
1995年,刘德刚中专毕业后如愿以偿被分配到彰武县文物管理所,从事他喜爱的文博业务工作。为提升专业素养,他又考入复旦大学文物博物馆系脱产学习,毕业后调至阜新市博物馆工作。
20载默默耕耘,20载春华秋实。刘德刚埋首于浩瀚的文博知识海洋里,不知疲倦。他运用掌握的保管、陈列、考古、文物鉴定等业务知识和工作方法,完成诸多重要工作任务,取得突出工作业绩。
刘德刚是文博业务工作的多面手。他先后参加多个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2006年,参加阜新西灰同遗址考古发掘;2011年,参加锦州凌海大马口子遗址考古发掘以及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等。
2012年,辽宁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启动。在这项工作中,刘德刚多次参加省内组织的可移动文物普查培训,并承担市博物馆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大量工作任务。无论是文物照相、藏品鉴定、文物信息录入、信息校对、上报等工作,他都积极参与,并独立完成《阜新市博物馆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报告》《阜新市博物馆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公报》。在此期间,刘德刚加班加点工作,既要配合照相,又要录入、检校信息,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市政府组织专家对阜矿集团工业遗产进行科学普查,刘德刚参与清河门煤矿工业遗产实地普查及资料信息整理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览是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桥梁。市博物馆举办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很多,包括校园警示录、龙出辽河——8000年龙文化特展、阜新玛瑙珍品展、海洋生物科普展、“镜”观辽金——阜新地区辽金铜镜展、清风古韵——清代文物特展等。作为副馆长,刘德刚负责内容设计、遴选展品,并参与展览策划、撰写陈列大纲、陈列布展等诸多具体工作,出色完成各项任务。
文物是历史的载体,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多年的工作实践使刘德刚深深认识到博物馆工作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作用。因此,刘德刚一直潜心于对文博理论知识和阜新地方历史的研究。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使他对阜新地方历史有了深入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他编纂专业书籍,撰写多篇较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受到业内人士赞誉。
“阜新远有查海文化、契丹文化、蒙古贞文化,近有矿山文化、红色文化。这些文化是阜新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有文化符号和历史印记。我们从事文博工作、史学研究的同志,就是要深入挖掘这些文化的深刻内涵,让它们滋养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国家的发展和阜新的振兴提供不竭精神动力!”刘德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