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大连工业大学由校主要领导带队,到阜新彰武县开展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工作。
这意味着参与彰武县乡村振兴工作的高等院校已经达到12家,助力彰武乡村振兴的“智囊团”又增添了新力量。
一个县城,何以汇集这么多的“高校智囊”?答案要从彰武县委、县政府实施的人才战略说起。几年前,该县提出要结合推进乡村发展,谋划好“政社合作”“政校合作”“引育人才”三篇人才文章,如今这“三篇文章”都成为妙笔生花的杰作。
彰武硅砂储量丰富,但始终没有实现大发展。2015年,彰武县与中国铸造协会进行深入对接。自此,中国铸造协会与彰武县结下不解之缘。
徐人瑞、荣丽辉等多名专家,为彰武编制了《彰武县铸造硅砂及铸造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使彰武硅砂的未来发展思路更加清晰、产业方向更加明确。彰武县连续四年承办全国硅砂产业发展论坛,中国铸造协会为彰武授予中国铸造用硅砂产业基地、中国硅砂交易中心、中铸协教育培训基地、中国砂产业联盟副主席单位、中国铸造产业集群轮值主席单位等5个国家级基地称号,大大提升了彰武硅砂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国家级基地称号为依托,有了今天110家企业规模的彰武硅砂深加工及装备制造产业的蓬勃发展。祖祖辈辈受到风沙侵害的彰武北部农民,今天依托硅砂产业笑脸绽放。
彰武县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县,过去以种植玉米、花生为主。2019年,彰武县与辽宁省农科院签订科技扶贫引领示范基地共建协议,深入实施人才科技共建工程,探索形成政府、企业、人才、科技、贫困户多方联动的精准扶贫模式,为助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注入了人才动力和科技活力。省农科院组建六大专家团队,组织40名专家、12名挂职科技副乡镇长,深入彰武县24个乡镇,为全县带来了新农业与新气象。
鲜切菊是彰武县的重要出口产业,占地136亩的北斗星出口花卉基地,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现代化花卉种苗繁育基地,年繁育种苗8000万株,位列全国前3位,主要出口韩国和日本。省农科院的花卉团队先后运用5项技术研发产品,专家每年指导农户20余次、120余天,鲜切花产业正在以“一带多”的模式发展。人才科技的注入让普通农民变成了技术能手,让普通百姓变成了企业老板。彰武农业不再是简单的绿色,在人才因素注入后现在五彩斑斓。
“ 输血”育才,让乡村振兴成为最广阔的舞台。最近这两年,如果到彰武的乡镇政府和学校、医院看一看,会发现一个不小的变化,年轻人多了,领导也更年轻了。这得益于彰武县委、县政府近两年来对乡镇干部和医疗、教育人才的重视和培养。
陈书记今年38岁,已经在平安镇当了两年的党委书记。年纪不大,却在一方当“主官”,这在过去较为少见。现在,彰武县乡镇的领导班子中,35岁以下的占到30%,党政正职年龄在35岁以下的达到15%。
彰武县委、县政府把乡村振兴变成年轻干部施展才华的舞台,无论是在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路上,还是在应对特大暴雨抗洪抢险的风雨中,都让这些年轻干部去锻炼,加快了年轻干部的成长速度。
家住彰武县四堡子镇鸡冠山村的王奶奶今年已经78岁,腿疼的毛病折磨她有大半年了。最近,听说有县里的大夫到镇上卫生院坐诊,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看病,吃了点药,没几天,病就好了。2019年,为了解决农村医疗卫生人员极度缺乏的问题,彰武县委、县政府深入推动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由县级医共体各成员单位下派科主任或副高级职称医师挂职业务副院长和骨干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查房、临床带教,让百姓在家门口乡镇卫生院享受到优质、高效、连续、综合的医疗卫生服务。让人才在群众最需要的领域去发挥作用,体现出彰武县抓人才工作的运筹帷幄和通盘考量。
思想一变天地宽。正是有了彰武县委、县政府创新人才引育模式的新做法,彰武的经济社会发展才取得今天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