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彪的手机人称“彪哥热线”,
全天不“打烊”。
张彪,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司法局副局长,今年58岁。“有事找彪哥”,百姓口口相传的不仅是一个电话号码,更是一份群众对法律的信任、一份重如山的寄托。
张彪接手和处理的案件纷繁复杂,但卷宗归纳的井井有条。
12月3日,刚参加过“2021年度法治人物”颁奖典礼从北京回来上班的第一天,张彪就忙着接听一个又一个热线电话。“群众咨询问题,必须解释清楚,只有听到他们说‘明白了’,我才能放心挂断。”张彪说。
张彪在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一线
工作了37年,
“老百姓没钱也能打官司,
没钱也能打赢官司”,
彪哥的话,让百姓印象深刻。
常年在建筑工地打工的农民工王德庆同张彪相识于5年前。当时,王德庆和30多位工友的工资被拖欠了5年,寒冬腊月,他们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找到县法律援助中心。张彪逐个向工友了解情况,终于从带班工头手里“挖”出一张记工单。凭着仅有的证据,张彪跑法院,通过法律援助指派律师。最后,涉事企业同意庭下和解,30多位农民工终于拿到了被拖欠已久的55万元工资。
接受“彪哥”司法援助的老乡。
“类似这样的案子不少,必须帮助弱势群体。”张彪说。但他同时表示,调解不是“和稀泥”、说好话,而是根据不同类型的纠纷随机应变。
这些策略都在“彪哥”总结的调解工作“十步法”里。理清思路,依法调解;把握时机,处理及时;语言到位,恰到好处;合理安排,适时介入;掌握政策,耐心工作;坚持原则,敢于承担;打开思路,多动脑筋;相互理解,换位思考;依法依规,敢于碰硬;注重调解,有助和谐。张彪给同事讲课,从来不拿讲稿,案例张口就来。“十步法”在阜新全市推广,被喻为司法行政系统的“调解真经”。
张彪坐到炕头上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
其实说到“精髓”,就是用心用情去沟通。“土炕上盘腿,笸箩里卷烟。坐在炕头,抓起老农民的旱烟叶一卷,他们保准和你打开话匣子。”张彪笑着说,距离拉近了,话说开了,道理讲明白了,矛盾就化解了。
这些方法和技巧是张彪走遍阜新蒙古自治县36个乡镇、381个村,接待当事人3万余人次,逐渐摸索出来的。张彪用一句话概括:“情在前,理在先,法律约束在后面。”
2018年4月,因种种原因,部分群众阻止某重点交通项目施工。工程不等人,如果不能尽快施工,就不能按时通车,造成的损失和产生的影响可想而知。接到任务,张彪第一时间带领工作组进村,白天找不到人,就晚上去老乡家,一家一户地唠,耐心听取群众诉求,把国家的补偿政策讲清。三天时间,梳理出群众合理诉求13条;一周时间,群众思想工作做通了,路也通了。张彪说:“如今我路过那里时,心里总有一种自豪感,因为那里也有我的一份付出。”
从事司法工作的37年里,张彪不知道走过了多少这样的乡间小路。
难度大的调解工作,总是少不了“彪哥”的参与。粗略算来,张彪妥善处理过突发性人员伤亡案件50多起,为政府直接或间接减少了经济损失,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仅在今年,张彪就处理了4起意外伤亡案件。今年6月底,阜新县连降暴雨突发大水,大固本镇4名群众执意涉险通过漫水路,不幸溺亡。接案后,张彪面对情绪激动的死者家属,苦口婆心地开导,将心比心地安慰,一口气讲了3个多小时。“他们认识到了错误,我们也给予了一定司法救助。”张彪说,坚守法律尺度,寻求人性温暖,讲原则,一样能温暖百姓的心窝。
张彪接手和处理的案件纷繁复杂,但卷宗归纳的井井有条。
张彪的办公桌上和卷柜里,一摞摞厚厚的笔记本格外引人注目。翻开来看,一个个他调处过的纠纷和案件跃然纸上,有因赡养老人闹家庭矛盾的,有邻里之间因宅基地产生纠纷的,有对交通肇事索赔不满的……3800多个案子,从介入由头到调解过程,从谈话方式到解决方案,记下了调解的苦与乐,也记下了矛盾的争与息。
“作为一名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最重要的是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上,让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心相通相印。”“彪哥”是这么说的,也是一直这么做的。他最早亮出“共产党员先锋岗”的牌子服务百姓;他开设农民工“绿色通道”;他将法律服务模式由“在家等”变为“走下去”……
张彪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山岳村一位接受法律援助的村民家中苞米堆里交流。
如今,老模范又上了报告台。“我叫张彪,1984年从部队复员,分配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司法局工作。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我从一名普通科员成长为司法局副局长。职位有变,但初心使命始终未改。”张彪说,“别看我快退休了,有法律上的事儿,随时找我!”
“彪哥”两个字成了金字招牌,
但“彪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阜新政法战线,
“人人学彪哥,人人做彪哥,人人是彪哥”,
不当口号喊,落在行动上。
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理念创新,全国首例公益性法律服务商标“彪哥”在2015年成功注册。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张彪说,“创建商标,可不为自己出名,但团队有了名字,一是群众好记,拉近了与政府之间的距离;再是增添了团队的凝聚力,工作上更有劲头。”
很多农民对“法律援助”还很陌生,渴望获取更多相关知识和信息。
几年来,“彪哥”法律服务团队的名气越来越来大,越来越多的人向“彪哥”看齐,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司法行政工作职能作用的发挥和社会影响力,一年一个新台阶。
王宇,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化石戈司法所所长,2011年警校毕业后不久就加入了“彪哥”团队,扎根农村一线10年,化石戈全镇每年的民事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一直在97%以上。
吕昂,现任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司法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室主任,他调出统计数据,今年以来全县化解纠纷超过3000件。
高晓东,2019年4月开始担任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法律援助中心主任。三年以来,援助中心每年受理和审查案件数量都超过1000件,他说:“群众遇困难,第一时间就找到这里。”
他们,是“彪哥“团队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的缩影。
法律援助送到老百姓家门口。
现在,“彪哥”团队成员已超过160多人,包括基层司法行政人员、公证处人员、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法律工作者、律师。2019年以来,团队累计行程超过10万公里,开展大型法治宣传活动1200余场,调解矛盾纠纷一万多件,参与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226件,接待群众来访来电咨询8500人次,为各类弱势群体追回被拖欠的工资、补偿款和赔偿金等2000余万元。大家以实打实的行动,把法律服务、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做到群众身边、留在群众心里,树起了人民调解的一面旗帜。
张彪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衙门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
张彪的品牌个人调解室设在县司法局二楼接待大厅,人来案往,工作机制顺畅。“很多需要调解的事,我们引导群众先到村级评理说事点去说,说不通可以到乡镇司法所去说,再说不通,全县36个乡镇分成6个区片,由司法所所长担任的片长带队去调解,如果案情特别复杂,再到法律服务中心来调解。”张彪掰着手指分析,这样一来,一般案件经过村镇两级调解基本可以解决。大量调解实践表明,通过村、乡、片、县“四级联调” 工作机制层层调解,矛盾消化在了最基层,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张彪感叹:“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意义就在这里!“
“要听,要耐心地听群众的诉求,你不让他说不行,他憋在肚子里头要发火的。”张彪常跟团队的人这样讲,有些事儿我们不管或者管不彻底,那就是失职。调解,就是要在情、理、法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
张彪在田间地头为村民调解土地纠纷。
“彪哥”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团队发展蓬勃兴盛。现在,阜新蒙古自治县非诉讼调解中心建了起来;“苏三哥”调解室、“铁扣”调解室等41个特色个人调解室建了起来;在原有工会、妇联、信访等部门联络站的基础上,退役军人事务局法律援助工作站和看守所认罪认罚工作站也建了起来。在张彪的主导下,全县依托36个基层司法所和16个县直部门,建立起52个法律援助联络站,在381个行政村和8个社区建立起389个居民评理说事点,法律援助服务网络纵贯“县乡村”、横联“工青妇”。今年截至目前,全县共调解案件3378件,调解成功3335件,成功率98.7%,未发生“民转刑”和集体上访事件,信访积案化解率达到95%以上。
张彪坐到炕头上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
张彪常对团队同事说,别看干人民调解工作费嘴、费腿又费水,“可想想看,老百姓来找咱,大都是没办法的办法,能办绝不推脱。所以更要练好调解的本事、援助的功夫,怀揣一颗责任心,付出真心、爱心、耐心,让老百姓真正体验到什么叫司法为民。”
“我还有一年零10个月就退休了,有人问过,这么干到底图啥呢?你看,墙上这些锦旗,多干点实事儿,让老百姓满意,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张彪笑了,“大伙都说向我学习,其实我也在向大家学习,向群众学习,有句歌词我特别喜欢,‘心存百姓的人,百姓心中自有你’。”
张彪始终不忘初心。
向张彪学习,到底要学啥呢?团队同事有感而发,要学的是他植根乡土真心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忧的无私情怀;是面对复杂棘手案件敢于动真碰硬、勇于冲锋在前的无畏品质;是调处纠纷时为保民安、维民权、解民忧的依法依规追求公平正义的敬业精神。
“还有人问我,退休后团队有没有影响?肯定没影响啊,经过多年共同努力,团队成员都具备了很高的法律素质和工作能力,他们能做得更好。”张彪笑着大声说,“彪哥可以退休,彪哥团队永远不会退休,接力棒已经传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