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这片土地上,既有新石器时代的查海文化遗址,也有青铜时代的“方国”文化遗存,更是辽代“后族”聚集地。截至目前,阜新地区已发掘辽墓近百座,其墓主人或为皇亲国戚、或为后族之亲、或为将相名臣,并以此形成阜新特有的文化现象、地域风情。近日,一部讲述辽代阜新名人的书籍《走近契丹——辽代阜新契丹名人轶事》出版,其作者为市博物馆馆长胡健、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考古研究部副部长崔嵩。该书从考古的角度,生动地讲述了生活在阜新大地的辽代名人的一生。
历史上,阜新是契丹族繁衍生息的重要区域,在这里至今保留着大量的辽代遗存,除了古城、古塔之外,考古部门在阜新还挖掘整理了几十座辽墓。这些辽墓以后族、贵族、平民墓为主。在这些辽墓中,绝大部分都画有美轮美奂的壁画。
为什么契丹人喜欢在墓葬中画壁画?这些壁画反映了契丹民族哪些生活习俗?阜新辽墓壁画的特点和意义何在?
契丹族,由于时间的久远,让人们的记忆有些模糊;由于族群的消失,让这段历史更加扑朔迷离。然而,在那个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的年代,契丹族不仅实现了由马背经济向农耕经济的平稳过渡,同时还建立起雄踞北方的强大帝国,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征且相对完善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 胡健介绍,契丹人最初的丧葬习俗是天葬。契丹族的天葬在《北史·契丹传》《契丹国志》中均有记载。契丹先民“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以其尸置于树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后来,契丹民族文化与汉文化日渐结合,契丹人才有筑墓入殓的葬俗,实行火葬及土葬。墓葬中的壁画恰好可以证明当时契丹文化已同汉文化逐步融合。
从阜新发现的辽墓壁画看,辽墓壁画的最大特点是有较强的写实性,各有特色。可以说,每幅壁画都各不相同。辽墓壁画基本上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及其爱好。更为重要的是,辽墓壁画还反映了当时的等级观念。 也许有人会问,契丹人为何要在墓壁上不厌其烦地作画?其意义何在? 胡健认为,在墓壁上作画,应该与当时的殡葬制度改革有关。当时的主人去世,陪葬品已不再是人、牛、马。不让陪葬牛马了,生者又要怀念死者,况且死者在生前也都希望到“另一个世界”里有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那怎么办呢?在墓里画画。 除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或者是死者生前对自己死后的一种美好的向往,辽墓中壁画盛行是否还有其他原因?考古界还有一推断,这与辽王朝有几个善丹青、懂音律的文人皇帝有关。这样不难想象,当时皇帝都有这一喜好,上行下效,当时的绘画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那贵族死后在墓壁上作画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阜新地区已挖掘整理的辽墓壁画中不难看出,辽墓壁画主要反映出三个方面的内容: 契丹族在建国前是以游猎经济为主,随着政权建立和农耕经济的出现,使这一民族的经济生活相对稳定下来。所以,在他们离开人世后,还以壁画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心灵的渴望和梦想。2001年,关山辽墓群被正式发掘。该墓群不仅埋葬着当时赫赫有名的后族成员,还出土了大量的随葬珍品,同时发掘出反映当时墓主人生活场景的辽代壁画。这些壁画绘于墓道、墓门或门洞两侧等,特别是出行图和归来图的绘制,可谓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有的立于马上,脚蹬短靴;有的身挎马囊,手持弓箭;有的相互拥抱,奴仆侍立......其实质是逝者生前生活场景的再现,同类题材在阜新地区辽墓壁画中也十分常见。
在辽墓壁画中,还有一些是表现逝者主观愿望的题材和内容。这种愿望主要是渴望生命富贵、生活美满等,这类绘画内容多出现于一般贵族墓葬中。 1996年,我市考古人员于彰武县满堂红镇发掘一座辽代壁画墓。在这座墓中出土有陶、瓷、铜、水晶、琥珀等大量随葬器物,更为珍贵的是在这座极小的墓葬中绘有壁画,其图案只有单一的牡丹花卉。这种墓的壁画寓意十分简单明了,即逝者对吉祥富贵生活的向往,体现着逝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类似的图案在其他辽墓壁画中也出现过,但在大型辽墓中不作为主题图案,往往是起衬托作用。同时出现的图案还有云纹、龙凤纹、缠枝纹等。 契丹族信奉萨满教。阜新地区的辽代壁画墓,从年代上看多为辽代中晚期。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发现的清河门墓葬群,到上个世纪90年代贵族墓葬,再到2001年关山后族墓地,壁画屡见不鲜,内容更是丰富多彩。特别是带有宗教题材的壁画墓更备受瞩目。 在关山萧和墓中,墓门两侧门神壁画竟高达4.8米,这幅巨型壁画虽经千年水浸土埋,色彩依然艳丽,画中的人物更是形象逼真。另外,还有和尚、道士等宗教事务人员的图案。这些内容的出现,既是当时契丹族宗教观念和信仰的反映,也是契丹族宗教多样性、多变性的产物,是契丹族宗教思想在辽墓壁画中的再现。 辽墓壁画,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特殊地位。学术界认为:辽墓壁画是“中国壁画的最后闪光”。 据史料记载,辽代很重视绘画艺术,朝廷设有翰林画院,置翰林待诏之职,组成一个职业画家群体,并形成以反映契丹民族草原生活为主题的北方绘画流派。辽代创作了大量的壁画,主要有寺庙壁画和墓室壁画。
阜新地区的寺庙壁画由于庙宇全部被毁,壁画早已荡然无存。据史料记载,当年懿州和成州的寺庙均绘有精美的壁画。 契丹人酷爱歌舞。虽然契丹舞蹈没有直接保留下来,但墓葬壁画上却反映了部分契丹人舞蹈的形象。细河区四合镇黄家沟辽墓中壁画绘有人物、花草和器物,还绘有两位契丹人,一人双手合十,另一人双臂平伸,左高右低,两腿跨开,头歪向右侧,作舞蹈姿势。 阜蒙县平安地镇那汗土辽墓壁画还绘有并排的三个大鼓,舞者闻鼓起舞,舞姿豪放粗犷,是契丹较有代表性的舞蹈。从壁画舞者的姿态上看,在蒙古族传统舞蹈中保留着契丹舞蹈的痕迹。 虽然契丹这个民族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古墓中留下的壁画却拉近了今人与古人的距离。